《故宫里的大怪兽之吻兽使命》终于在南京剧院上线,这部舞台音乐剧改编自“冰心儿童文学奖”童书《故宫里的大怪兽》。早早就定好票再11月份跟孩子一起去观看。
故宫各种“镇宅”的怪兽被轻轻“唤醒”,情节因小学生李晓雨在故宫捡到一只神奇的洞光宝石而展开,在洞光宝石的魔法下,故宫里的“梨花”猫和沉默了几百年的怪兽开始开口说话,并发生了一连串惊险故事。
剧情简介:
每当夜幕降临,故宫里都热闹非凡。吻兽、天马、行什、霸下……所有的神兽们都相当地活跃。可是,因为人类的遗忘,故宫的怪兽们准备离开守护了几百年的故宫。忽然有一天,小女孩李晓雨在故宫捡到了一只神奇的宝石耳环,误打误撞闯入了故宫怪兽们的世界,和龙的儿子吻兽成为了朋友。活泼勇敢的李小雨用真诚的友谊鼓励吻兽寻找快乐,甚至反抗龙。正当吻兽一边犹豫一边决心寻找自我的时候,想要摧毁故宫的水怪出现,在吻兽最危险的时刻,龙挺身而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出孩子。吻兽最终理解了父亲的爱,父亲也理解了孩子压抑的内心。
亲子关系是《故宫里的大怪兽之吻兽使命》关注的重要话题。吻兽是龙的儿子,作为领袖的龙日常一副威严,吻兽在能力强大的父亲面前,是一个胆怯不自信的孩子,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和关注。吻兽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位不善言辞却深深关爱着自己的儿子吻兽的父亲。此剧儿童和为人父母的成人都值得一看。
看剧回来,小朋友就对这些神兽很感兴趣,名字她不是每个都记住,一直让我讲一讲,我也是看了百度百科一番总结了一下:
去过故宫的小朋友你注意到这些屋脊神兽了吗?阳光下的琉璃瓦金光闪闪,屋檐上“排排坐”的小身影透着神秘气息。它们是有血有肉的神兽,它们的地位不同,承载着不同的意义与职责。我要带你们认识太和殿屋脊上这些神态各异的五脊神兽们。
脊兽多少与主人地位相当,按惯例要用单数在故宫,最多的当属太和殿,一共用了10个脊兽;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9个脊兽;中和殿是用7个脊兽;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脊兽;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5个脊兽。
今天就给大家总结最高级别的太和殿上的神兽。
垂脊端首位:【骑凤仙人】
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战国时齐宣王之子齐湣[mǐn]王(就是滥竽充数典故里的君主)即位后,骄纵自大又十分好战,致使君臣不和、内外树敌,终于引来五国联军的讨伐,奔逃之时被各国驱逐。眼看齐湣王走投无路之时,一只凤凰飞到他眼前,齐湣王飞身跨上凤凰背项,骑乘着它渡过大河,绝处逢生。所以,这脊端的仙人骑凤也有“逢凶化吉”的寓意。
跟在在骑凤仙人之后的我把它们分为四个梯队。
第一梯队
【龙】:象征天子。
【凤】:喻有圣德之人。《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说明了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地位。
【狮】:代表勇猛、威严。
第二梯队
【天马】:我国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善飞天。
【海马】:吉祥的化身,善潜水。
【狎鱼xiá】:传说为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柱,寓其兴风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第三梯队
【狻猊suān ní】:与狮子同类的猛兽,龙的第五子。喜好烟火,所以一般出现在香炉上,吞烟吐雾,保人平安。
【獬豸xiè zhì】: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头有一尖角,俗称独角兽,又有神羊之称。传说它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善辨是非曲直,力大无比,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嫡(虫旁)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牛角龙身,龙爪四指,常出现在明朝赏赐的三品官服上,称“斗牛服”。一说其为镇水兽,古时曾在发生水患之地,多以牛镇之,立于殿脊之上意有镇邪、护宅之功用。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
第四梯队
【行什】: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面相特殊,尖嘴,猴脸带着翅膀,手持金刚宝杵,宝杵有降魔的功效。颇像传说中的雷公,是防雷的象征,在垂脊上是压尾兽。到目前为止,所有现存的古建筑中,仅在太和殿上发现了行什。突出太和殿的地位创造出来的神兽。
【螭[chī]吻】:又叫龙吻或吞兽,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始终张开着大嘴,咬着延伸到嘴边的屋脊,盘曲的身子向上高高扬起。喜好吞东西和站在最高处张望,所以让它可以吞着最高的屋脊,能口吐水防火避灾,取意为木结构建筑物的镇火辟邪。
古建筑均为木结构,在房顶两坡瓦垅[lǒng]交汇点,因为垂脊的倾斜度,檐角的瓦片向前伸出,最不安稳,很容易被大风吹落,所以过去采用瓦钉,将其固定在房脊上,后来瓦钉被装饰成神兽,其最真实的用途是为了固定瓦片,瓦片容易在大风雨雪等恶劣天气中滑落。从美观角度,加上神兽即掩盖了加固的痕迹又避免了铁钉淋湿后的腐蚀,对房顶起到了严密封固作用,能够防止雨水渗漏。
下次再去故宫时一定要看看这些神兽们哦~!
结束语: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不缺乏想象力,再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让人们,尤其孩子们了解文化,感受文化,并在创新中升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才是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