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日 周二
有些喜欢做恶作剧或者与大人对着干的孩子,总是让家长感到很头疼。
管教得轻了,又不痛不痒,起不到什么作用,而且还容易纵容孩子越做越来劲。
管教得过严,又容易矫枉过正,束缚了孩子的天性,或者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的家长甚至被弄得焦头烂额。
如果完全不干预,顺其自然呢?那孩子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显然也不行!
家长到底该如何做才好?
《游戏力》一书中介绍的一些案例,或许能对家长朋友们有所启发。尽管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具体的做法不能完全照搬,但多少也应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书中写道:
“在英国夏山学校,曾经有位学生半夜溜出宿舍搞各种恶作剧,尼尔校长的处理方式很特别,他穿上滑稽衣服装扮成一个匪徒,然后在半夜把这位学生叫醒,问他要不要跟他一起去作案。结果,这位学生一口回绝,还教训校长,要端正自己的行为。学生的恶作剧事件就这么得到解决了。
当那个孩子在选择到底该控制行为还是制造麻烦,而又正摇摆不定时,尼尔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游戏。他半夜里这样傻乎乎的跑出来,就相当于一面镜子,使学生有机会重新反思整个事件。
当我们不停的对孩子耳提面命,告诉他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孩子并没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间,他只能被迫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要么口服心不服的接受批评,要么明目张胆的反抗。游戏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甚至是在一些严肃的问题上。”
“当父母跟孩子在地板上玩游戏时,他们能向孩子提供很多资源。有些资源是有形的,例如好玩的玩具、舒适的房间以及健康的零食,有些只是无形资源,比如发明一些新点子。
看到两个孩子打架时,我(本书作者)的绝招就是大喝一声:“你们有本事,就跟我这个大个子来比比!”然后就张牙舞爪的扑上去。交战的双方都会调转枪口,一致对我,然后我就装出惊慌逃跑的样子。一点点变化就能改变游戏的性质。”
怎么样?对于这些例子,大家是不以为然,还是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