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38
上次在太原高研班,李镇西老师讲座里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时时记在心中。他说,好的教育,是有意义+有意思+儿童视角。
我将之简要地理解为基于儿童视角下的“有效+有趣+有料”。
因此,今天在学生(好班)返校评讲期末试卷时,我做了一件事——我让孩子们来评价我的课堂。我先解释了这三个维度(上次高研班回来,我曾经简单地介绍了我的学习体会),然后让孩子们用纸笔,评价我这一年的英语课堂,是否符合这三条标准的理想课堂,符合的部分有哪些?不符合的有哪些,为什么?
这一次的“课堂作业”,就叫做“理想课堂之我见”。我对孩子们说,这是你充分表达自己思考的机会,也是送给我践行的礼物。
我生怕孩子们为了照顾我,而只说好话,因此多次强调了,尽量客观,独立思考。
果真,孩子们的真诚的书写,给了我许多的肯定和启发,甚至不乏真知灼见。
1.有效——我的课堂有效果,有效率吗?
李镇西老师说,好的教育,首先是有“有意义”。我理解的是,这里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教师需要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与理想课堂的第一重境界——有效落实教学框架——本质相通,另一方面,也包含了师生共同探寻知识,建构知识和师生生活的意义——即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挖掘知识的魅力,甚至还涉及了第三重境界,产生深刻的共鸣。当然,这样去理解,有过于宏大贪多之嫌。但是,在孩子们的粗略、直觉的了解当中,却无不包含这三个维度。
从47份书写中,如果说,满分是五星,孩子们总体的评价的是三星至四星。我挺高兴是这样的,并不是因为我期待负面的评价,而是孩子们开始真正地摆脱对人的思考,而是聚焦对课堂成效的思考。认为有效的同学,认可的是在我的课堂上,通过多种互动方式(包括小组竞争、星星盒抽签回答、小讲堂等)、以及检测反馈的方式(如考试错误细目分析表代替常规的月考反思),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递,以及学生课堂的有效内化。而认为无效的同学,则提出了上课走神现象未能及时监管、讲评课的知识点重复率、机械性过高、小组比拼对知识学习的干扰,以及个人威严的不足(这点上意见两分,学生既喜欢我的亲和民主,同时又希望我更“凶”一点)。
2.有趣——我的课堂有乐趣,有情趣吗?
李镇西老师在讲座中提醒到,我们要始终记得,自己曾经也是儿童,因此,在教育中,保持教育的情趣、浪漫,更要保留一点好玩,给儿童带来学习和求知的愉悦。在我的教学观中,有趣也占有相当大的一席之地。
在我平时备课当中,我便时时会思考一个问题,学生怎样才能发现这个知识点的趣味,从而被知识深深吸引,并引发探究?
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是,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同意,我的课堂,有趣可以评五星。孩子们一次次提及我在课堂中实行的种种趣味性强的学习形式:如知识竞猜、文化故事、课本剧、节日派对、主题小演讲、英文歌曲学唱和分享,“烧脑”的思维游戏和实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这些丰富生动的形式,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趣味和主动性,甚至有些小学一再反感英语的同学,也因此而转变学习态度。
有没有什么弊端和不足呢?
当我再思考时,我也发现,这些丰富的形式,在组织中,也存在着形式大于意义的情况,即有时,为了活动而活动,最后沉淀下来的意义,却不一定能经得起推敲,有些甚至也曾虎头蛇尾过。如果能够预先规划好,紧紧扣住设计的初心,甚至不惜舍弃,是否能够优化?
3.有料——我的课堂有内容,有方式吗?
我曾在课堂中不止一次地告诉孩子们,英语的语言学习,不只是考试,更是为了生活,乃至生命的表达。如果语言学习,无法走进思维,就是片面和肤浅的。因此,我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孩子们在不同的语用,语境的桥梁媒介中,使用语言。因此,在课堂中,有时候会冒出文化趣闻,有时候会因为一位同学的发问,而突然萌生增加的小讲堂主题,有时,也会插入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们走进这个情境中,自己思考,你会如何表达,如何选择,如何思考?
好的教育,没有定法,而我做的,远远不足。也许我的有效落实知识框架,还尚未达成。但,孩子们的书写,教会我做一个更好的老师,不是终点,而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