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艺术,在于不仅要观察任何行为或政策的即时影响,更要考察其比较长远的影响;不仅要关注政策对某个群体产生的影响,更要追踪其对所有群体造成的影响。
绝大多数经济谬论出自两个基本的错误:有的错在只看行动或计划的即时影响,有的错在只看待定群体所受的影响,而忽视其他的群体。
1.破窗谬论
整个过程并没有新增“就业机会”。那些围观的人只想到了交易双方——面包店主和玻璃店主——的情况,却可能忘掉可能涉及的第三方——缝纫店主——的窘迫。人们过两天就会看到崭新的橱窗,但绝不会看到那套被牺牲的西装,的确如此,因为它永远不会被做出来。人们总是只看到眼前所见的东西。
2.战祸之福
有效的经济需求,光有需要还不够,还必需要有相当的购买力才行。当今印度对产品的实际需要远高于美国,但是它的购买力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商机的能力却远低于美国。
简单地说,战争改变了人们在战后的努力方向;战争打破了各行各业原有的平衡;战争改变了工业的结构。战争结束后,迎来和平的人们通常会在一段时间内迸发出旺盛的精力。
供给会创造需求,因为归根结底供给就是需求。人们把自己生产的东西供应给他人,其实是为了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厂房毁于战火绝没有什么好处,除非在那些厂房因为折旧和过时、价值接近于破铜烂铁、正处于弃旧迎新的当口。
3.公共建设工程与税收
政府即将或者最终要支出的每一块钱,都必须通过征税来弥补。
造桥工程不过是使就业机会发生了转移而已。政府投资的幻象,无非是通过牺牲其他的机会,把特定的财富创造出来而已。
4.税负抑制生产
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承受的所得税比例不尽相同。所得税负的重担往往会落在占国民收入很低比率的这部分人身上。而且为了弥补公共开支,政府还必须开征其他名目繁多的赋税。
税负占国民所得的比率越高,民间生产和就业受到的抑制就越大。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将会放慢,长期下来,消费者买不到原本可以是更好更便宜的产品,实际工资则不升反降。
5.政府信贷扭曲生产
有时,政府会拿钱出来“扶持”企业,扶持的形式通常表现为政府直接贷款,以及政府担保的民间贷款等。政府信贷往往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这是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私人提供贷款与政府提供贷款这二者有根本的不同。每个私营放贷者都是在用自己的资金承担风险。当人们拿自己的钱去冒险时,通常会慎重审查借款人是否有足够的资产做抵押,审查其经营能力和诚信度如何。
政府之所以涉足贷款业,就是要向那些从私营机构借不到钱的人提供资金。换句话说,私营放贷者不肯拿自己的钱去冒的险,政府却愿意拿纳税人的钱去冒险。
一个人有信用,或许是因为它拥有资产的现金价值大于他想取得的贷款,或许是因为良好的人个人品行让他获得了信用。
结果是,某乙有了农场,某甲却被剥夺了拥有农场的机会。这样一来,政府信贷所造成的净效果是减少而不是增加了当地所能创造的财富,因为可用的实体资本(有实际农场、拖拉机等构成)没有交给效率更高、值得信赖的人,而落到了低效率的借款人手里。
私营放贷者犯错误的可能性小于政府放贷者,理由如下:首先,借出去的钱是他们自己的,或是别人自愿托付给他们的。而政府借出去的钱却是从纳税人那里强制征收来的,不需要顾及纳税人的个人意愿。私营放贷者希望自己获利,他们期望借款人能生产有市场需求的东西。而政府投钱则围绕着诸如“创造就业”之类的模糊目的,并且,越是投向低效率项目——也就是相对于产出所雇佣的人数越多——此类投资方案反而越有可能被采纳。其次,私营放贷这是经过严酷的市场筛选胜出的。
简而言之,从长期来看,政府信贷并没有提高国家整体的生产,却鼓励了不当的投资。
6.诅咒机器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重蹈覆辙。
假设有位制衣商了解到,有种机器可以用以往一半的人力生产男式和女式大衣。于是,他购置了这种机器,并且裁掉了一半的员工。初看起来,这是就业机会的明显损失。然而,机器本身需要劳工去生产,由此带来原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从而部分冲抵损失的工作机会。
等到机器挣够了本钱,开始产生经济效益时,制衣商就可以获得比以前更多的利润,相应的社会利益才得以体现。这位制衣商只有三种途径用掉超额利润:(1)用超额利润扩大生产,购置更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大衣;(2)将超额利润投资到其他行业;(3)将超额利润花掉,增加个人消费。无论把利润用于哪个方面,他都会增加就业机会。
总之,整体而言,机器、技术进步、自动化、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并不会使人失去工作。机器所带来的是促进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这个结果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机器使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变得更加便宜,或者提高工人的生产力,从而使工人的工资能够提高。
7.分散工作机会的企图
支持这类做法的人没有看到生产成本一定会因此增高,从总体上看,最终结果是工作做得更少,生产出来的产品更少。
缩减工时而维持小时工资率不变,尽管有更多的人就业,但每个人的工作时数都会减少,总工时因而不会增加,产量因此也不能显著提高,工资总额和整体“购买力”同样不会变大。即使在最理想的假设之下(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发生),实际结果只可能是老员工补贴新员工。如今,新员工的周资能够拿到老员工原有工资的四分之三,而老员工只能拿到原有工资的四分之三。。老员工的每周工作时数的确变短了,但是这种用高代价换来的休闲时间并非出于自愿,而是通过牺牲自己来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
8.遣散军队和裁减公务员
民众需求将增加,这就能为复员军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纳税人能把这一部分的钱支付给复员转业人员,换取等值的产品或服务。国民生产总值,即每个人的财富,会增加更多。
9.盲目崇拜充分就业
经济进步的首要原则是:追求生产最大化才是我们真正的目标。采取生产最大化政策,同事光明正大地救济一部分失业人口,远比打着“充分就业”的幌子,用“制造工作机会”来扰乱生产要好得多。
当国家变得日益富裕之后,我们得以禁止使用童工,得以实现老有所养,大多数妇女也能如愿专职照料家庭。
10.关税“保护”了哪些人?
《国富论》亚当·斯密的立论大致基于这样一个基本命题:“在任何国家,人民大众的利益总在于而且必然在于,从售价最便宜的人那里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物品。”
关税取消后的情形。以前30美元一件的羊毛衫现在只卖25美元,消费者花更少的钱,就能买到同等品质的羊毛衫,或者花30美元,能买到品质更好的羊毛衫。而消费者剩下的5美元,则会促进其他产业的就业。虽然羊毛衫业就业不如从前,但其他更有效率的行业,如洗衣液或飞机制造行业,却得以雇用更多的员工。
两国的劳动力资源都流向了各自的优势产业,而不必继续窝在缺乏效率或者成果差的行业。
我们投资去降低货运成本,然后又用关税减低运输的投资价值。这样做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关税使得相对效率较低的产业规模变大,相对效率较高的产业规模变小。因此,关税造成的总体结果是,降低美国的生产效率,同时也降低相应贸易国的生产效率。
11.积极出口
长期而言,进口与出口必然相等。
企图通过出口补贴的方式试图拉动出口的做法,同样愚不可及。出口补贴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出售产品给外国人,补贴部分等于白送。这是企图靠送别人东西来发家致富的另一个例子。
对外贸易对任何国家能有利益,最终并不在于出口,而是在于进口。是进口,让一个国家的消费者能以比国内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外国的商品;是进口,让他们买到国内制造商不生产的商品。总的来说,一个国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赚钱来支付进口。
12.“平准”价格
小麦涨价导致面包涨价,工业产品在农村地区的销售额增加多少,在城市地区便减低多少,一加一减,工业行业在总体上没有捞到任何好处。
保护性关税减少了工业产品进口,也会减少美国的农产品出口,因为外国人换不来美元去购买美国农产品,并且会引起其他国家对美国农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13.拯救X产业
放手让一些旧产业萎缩或消亡,其实是为了让新产业能够快速成长。只有这样,必要的资本和劳工才能从日产业中释放出来,供新产业使用。
若想要有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手段来满足新老需求,新的生产方式必须不断取代旧的生产方式。
14.价格体系如何运作?
不可能一下子满足所有需要,毕竟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或资源都很有限。他必须先立即解决自己最需要的。某项工作做多了,一定会牺牲其他的工作。
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而需求由人们想要拥有某种商品的渴求程度,以及人们用来交换的东西所决定。认为供给有一部分取决于生产成本是对的。但一种商品已经发生的生产成本却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取决于现在发生的供需关系。
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某个行业的扩张,必然要以牺牲其他行业为代价。
生产成本其实可以定义为:为了生产某样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事物(例如休闲和娱乐,或可以用于其他助的原材料)。劳工和资本应该从衰败行业释放出来,被吸纳进成长中的行业。
15.“稳定”的价格
备受谴责的投机商,并不是农民的敌人,而是农民的朋友 。因为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必须要有人来承担,事实足以证明,在现代经济中,这些风险主要是由专业投机商一肩担起的。
正常情况下,当投机商把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好时,农民和粮食加工者的利润就主要取决于他们本身的生产技能和勤劳与否,而与市场价格波动无关。
16.政府管制价格
政府实行的货币政策才是造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要是政府把价格刚好限定在自由市场价位,那就和根本不实行价格管制没有两样,是毫无意义的。
当商品价格被人为限制在它的市场价位之下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两个结果。第一是导致受控商品的需求增加。由于该商品变得便宜,图便宜的人会更多,人们也买得起更多。第二是导致受控的商品供给减少。由于人们买得更多,该商品势必供不应求。但是生产积极性却遭到打击,降价致使该商品收益率降低,甚至做不出利润。边际生产者被迫出局,即使最有效率的生产者也可能迫于政府的指令,亏本经营。
价格限制直接限制了生产者能赚取得工资和利润,间接限制了受控商品的产量。当限价政策致使一些商品出现明显的短缺时,多占多得的人肯定会遭到围攻。政府会推出一套规则,规定谁有优先购买该商品的特权,或者由政府机关决定分配给谁,分配多少,如何分配。只限制需求,并不刺激供给。
17.房租管制的后果
房租管制的做法鼓励租户浪费使用本来就紧张的居住空间,它造成一种差别待遇——对已经占有院宅或公寓的租户有利,却牺牲了四处找房的外地求租人的利益。
管制所引发的最突出问题是,业主不会自找麻烦修缮公寓或做其他方面的改善,除非政府把房租适度调高。
18.最低工资法
用失业取代低工资,由此而造成的诸多社会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无论公司的大小,所有的雇主都必须支付够高的工资,才能留住员工,吸引人才。
提高工资的最佳手段,是提高边际劳工的生产力。政府不应该给雇主增加更多的负担,而应该鼓励他们创造利润,鼓励他们扩张经营,通过添置更新更好的机器来提高劳工的生产力。
19.工会真的有办法帮助劳工提高工资吗?
工会能起到的核心作用,是改善自我领域的工作条件,并且确保工会会员所提供的劳务,能够得到实际市场价。
如果投资人已经投到铁路业的钱,现在创造的收益远比不上投资其他行业,投资人就不会再多投一分钱给铁路公司。
谈到生产力,不少工会政策还是可圈可点的。在一些行业中,工会坚持订立标准,帮助劳工提升专业技能,改善会员的健康和福利,同时使他们的实质工资得以提高。
20.“有足够的钱买回商品”
功能性价格是指能够鼓励最大产量和最大销售量的价格;功能性工资是指能带来最大就业量和最高实质总薪资的工资。
小时工资每次调升,便会使产品成本上升,除非或直到能从每小时生产力的等量增长中得到弥补。如果政府管制价格,禁止产品涨价,生产成本的增高就会减低利润,迫使边际生产者破产倒闭,这将意味着生产萎缩,失业增加。即使价格可以调高,但调高的价格会使买方望而却步市场会因此萎缩,同样会增加失业。
小蛋糕中分得一大块与大蛋糕中分得一小块。
价格、工资和利润,能决定产品分配的是这三个因素。
21.利润的功能
一、引导生产要素;
二、迫使参与竞争的企业进一步改善经济效益和效率;
三、生产成本最低的公司获利最高。
22.通货膨胀的幻境
货币数量的增加,一定有其具体的原因。比如说,它是由于政府的支出超出了税收能够负担、或者可望负担的水平(或者假定也超过了政府靠发行国债获得的收入)。再比如说战争时期,政府印制钞票来支付契约承包商。这笔支出首先会抬高战时所用物资的价格,大量钞票因此流入到战时承包商和他们员工的手里。这么一来,战时承包商和他们的员工便得到更高的货币收些钱拿去买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务。为他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因为需求增加了,可以大肆抬高价格。因为这些买主囗袋里有往很多钱,他们不在乎价格,而在乎自己想要什么就必须要得到什么。在这些“有钱人”眼里,每一元钱的主观价值已经降低了。
通货膨胀是一种不公平的过程,它会对不同群体的命运造成不同的影响,而最先获得新增货币的群体获利最大。当价格普遍上涨之后,货币收入还没有增加的群体,不得不以较高的价格来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这意味着他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更差。
它会导致一些产业过度扩张,迫使其他产业萎缩萧条,以此导致资本的错用和浪费。当通货膨胀停止或减弱时,那些被误导的资本投入(形势可能是机器、工厂或写字楼)不但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回报,反而还很有可能损失大部分的价值。
过重的税负不仅会削弱购买力,而且会打击或者毁掉生产积极性,从而减少国家的总财富和总收入。
23.抨击储蓄
现代世界中的“储蓄”,只是支出的另一种形式。
24.30年后的这一课
货币增加直接导致物价积极上涨。
如果我们把社保制度看作是一种救济制度,那它就是一种很奇怪的救济制度,因为已经领到最高工资的人,到老又将领到最高的社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