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曾国藩为什么不肯倾覆满清有很多种说法,但大都集中在他为人做事的理念和准则上。这里是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承传的角度,看朝代更迭的必然,和个人在历史进程中所应该扮演的角色。
一个民族,什么才是它的正统性呢?什么才是它的根呢?那就要看它的文化渊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渊源就是道家思想,就是儒家文化。曾国藩为什么不肯颠覆满清?首先我们要看看满清是不是承传了中华文明,是不是中华文明的正统?
你不能因为满清和原来中原民族的人的来源不一样,你就否认它是中华民族的正统。因为如果这么算起来的话,中华民族的正统到底是谁?今天的中国在最开始的时候,只是黄河流域中的一些民族国家而已。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民族和国家的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内核,和大一统的华夏民族的统治。
比如说秦朝一统天下,我们认为这是中国的正统,但是秦帝国它在整个战国七雄里却是文化最落后,也最野蛮凶悍的一个国家。当时楚国的楚文化代表了整个世界文化最优秀的内涵,楚国有文学的瑰宝楚辞,有精美的工艺制造技术,有繁荣的都市和富庶的国土,有 800年的悠久灿烂的历史,但最终还是被秦帝国灭掉。
那么如果讲曾国藩要倾覆满清的话,是不是我们还要看看曾国藩的祖籍是不是楚国人,是不是要去颠覆整个秦王朝以后所建立的全部统治基础,从而恢复楚国的王朝呢?
在清代之前,还有元朝,在中原人看来,它也是一个外族入侵和民族融合的过程。所以我们要看的不是人的问题,而是要看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和它的根。
开辟康乾盛世的康熙,他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大融合过程中,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使得中华民族继承了传统文化里最优秀的内涵,同时又有兼收并蓄。
比如说,汉民族的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儒家的四书五经为传统的经典。而康熙亲自到孔庙,行三跪九叩的大礼,诚心诚意的去向中原文化顶礼膜拜,向世人垂范。
比如说他在任用汉人官吏上,能够选贤,能够同满人官吏的治理一视同仁。满人如果有违法、贪污,同样严惩不贷,做出了这样一种民族融合的重要举措。
此外,中国的历代皇帝,都在认为自己治理国家有了功绩之后,要到泰山封禅,引以为荣。而且这个是历代相传,所有的皇帝都有这么一个梦想。中国历史延续了几千年,真正到泰山封禅的皇帝不足十人。康熙也曾经去了泰山,但是他却不封禅,他不封禅的理由是:
“朕向来崇尚实政,古人重金泥玉检(指封禅),徒劳民力,实无意义,故此行只为巡察社会利病,省观民隐,体念黎民疾苦,问俗观风,以资勤求治理,绝不效前人铭功纪德,告成于天也。”
康熙治下,多次减轻赋税,由过去的明朝以后的税制做出了重大的利民改革。
清朝初期,政府规定各省赋税制仍用明“一条鞭法”,赋税既量地又计丁,无地少地的农民吃亏,而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就占便宜。
康熙对这种征税办法进行了重大修改。规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就让丁税固定了下来,减少了老百姓的负担。
还有包括在四书五经的学习上,以及科考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方面,都严格遵守古训和常规,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更令世人敬仰和赞叹的是,康熙亲自主持和编纂了一部中国历史上最权威的汉文字典籍——康熙字典。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看到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继承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所有优秀的内涵,所区别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血亲关系而已。而在民族文化的根源上,早已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中原文化早已经将汉满民族的血脉连接在一起,大家都是华夏民族的子民了。
康熙建立他的清朝帝国一百多年以后,曾国藩才出生。曾国藩接受的所有教育,都是清政府统一国家之后的汉化教育。他所参加的科举考试,是国家正规的科举考试。他考试做了进士,过去讲叫天子门生。他还拜在满清的一个非常有名的大臣穆张阿的门下,成为了满族人的门生。
也就是说,曾国藩从他生下来的时候,就是清帝国的子民,他受的这样一种文化教育的影响,制度的管束,以及他所参加的科举考试,无一不是大清国的国家政治举措之内的安排。他身为大清的臣子,让他去反清,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是他为一己之私而去篡位。
另外让他复明,复什么明?我们看明朝,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过程中,比清朝来说是差的太远,朱元璋除了屠戮功臣以外,对传统文化也是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
儒家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孔孟是一家。但朱元璋因为对孟子所说的“民为先,君为后”这样一种爱民思想非常的痛恨,就硬是把孟子从儒家文化里给拆出来,所有孟子的书籍都从儒家经典里剔除了。只是等他到了晚年,才刊行了经过他大加删减后的《孟子节文》。
你如果说明朝和大清,哪个更承传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哪个给广大的老百姓带来了福泽和恩惠,你要比一比的话,答案必然是康熙。
那么曾国藩他有什么理由要去毁掉一个在历史上比前朝优秀的多得多的这么一个朝廷,而去恢复明朝那样一种旧的帝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