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得好:“少年处不得顺境,老年处不得逆境,中年处不得闲境。”
少年时一切顺利,人生得不到锻炼,无法激发潜能,会为以后埋下悲剧的种子;老年时处于逆境,就很难有翻身的机会;中年时正是年富力强,知识、经验都具备,正是出成果的好时候,这时还闲着,无异于将年轻时的努力、奋斗、人生经验都浪费了。
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与朱熹所言恰恰相反,我们总是千方百计为青少年创造出一个个顺境。
他们要物给物,要钱给钱,要啥给啥,而且要多少给多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殊不知,顺境中青少年的上进心和勇气反而沉睡不醒,惰性挥之不去。
其实,顺境人人想过,但青少年不宜常处,过于舒坦的环境不利于成长。
著名作家海明威认为:不愉快的童年是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有一点磨难,也许对人的成长能起一种催化的作用。
有一次,朋友们问球王贝利;“您的儿子今后能取得像您一样的成就吗?”
“这不可能。”
球王微笑着摆了摆手说,“因为他没有我幸运——他不是生长在贫民窟里!”
贝利的回答非同一般,道出了境遇不佳与磨练成功的相互关系。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日本的“赤足小学”,美国的“实习牢房”,哥伦比亚的“青年改造营”。
事实上,正如温室里长不好鲜花一样,人处在优越的条件下,的确容易滋生懒惰、固执、挑剔等负面品质。
因此,青少年不宜常处顺境,困难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