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没有更新日记了……因为小宋同学这几天都在辛苦的进行着暑期实践~
暑期实践活动的第二天,我们团队分了三组分别前往不同的地方进行采访。我们组组长手气比较好,抽到了比较近的一个社区,三站公交就到了,所以我们不需要太早起床~
采访前半小时我才拿到受访者的资料,于是临场开始现编问题……采访的两个老人都签署了捐献协议,他们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影响着更多的人理解捐遗,志愿捐遗。其中一名受访者已经致力于公益事业三十多年,他因为自身残疾所以对于和他相像的人更加同情。他是捐遗协议在他居住的城区签订的第一人,自他之后,才有人愿意捐献。他认为对于捐遗最好的宣传就是以身作则。他说目前苏州红十字会签署捐遗的人刚过3000,不到苏州市常驻人口的千分之零点三。中国固有的传统观念,比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使得许多人认为捐遗是一件“惊世骇俗”的事,因此我们相比于西方国家来说,捐遗人数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宣传就显得更加重要。
实践的第三天我们坐了一个多小时公交,去了在园区很北边的一家养老院,这应该是我去过的条件最好的一家养老院了。想起来之前看《奇葩说》,有一次的辩题就是有关养老院的,不免又联想到节目中辩手们的一些观点……扯远了,还是说这次采访。我又是采访记者……今天的这对八十多的老夫妇没有昨天那个老人能聊,所以最后录下来的视频三分之二都是我在说话。采访完,老奶奶带我们转了养老院后面的院子,有小菜园、花棚、鱼塘、健身器材……我们几个人说,还是好好攒钱,五十多年以后才有可能住到这种条件好的养老院(罗振宇在奇葩说中说,未来养老院资源肯定是中国稀缺的资源之一,因为这个观点才有了我们前面的想法。)
实践第四天,我们小组没有采访任务,但是在观前街发了一天的调查问卷。从早上的畏缩不敢上前到下午熟练的拦住行人请帮忙填问卷,这其中的碰壁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导致晚上我看见很多人就条件反射的想冲上去请帮忙填问卷……35℃的高温+阳光曝晒+300份问卷+经常碰壁+晚上冒着暴雨去排练=累瘫在宿舍……感受了大夏天在外面高温作业的人的不容易。
实践第五天(也就是今天),大部分小伙伴还是出去发问卷了,据说今天发完我们线上线下问卷回收量就1000+了,觉得我们很棒棒呀。虽然我们的问卷内容在一部分人看来属于敏感话题,可是引来大家的深思,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没出去的原因是因为组织交给我一份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写一篇关于我们这次捐遗采访的文章,要投到省媒上去(我应该是我们整个团队最近写稿子最多而且质量最高的吧,所以才给了我,觉得自己又夸了自己一次)。
文案的主角是其他分队采访的一对一过古稀之年的失独夫妇,他们的女儿十年前因癌症去世,去世前签署了捐遗协议,在女儿逝世一周年的时候,这对老夫妇也去签了捐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不是我们一般人能想象的,正因如此,这位老爷爷化悲痛为力量,成为了苏州市红会的志愿者,他还是苏州唯一一个流动宣传捐遗点的志愿者,每周一在观前宣传捐遗,十年如一日。
具体的故事我在这里不赘述了,但是去采访回来的小伙伴说了这样一个细节:他们将离开老人家的时候,老奶奶说:“你们是医学生啊,那你们学成以后,我们看病就来找你们;我们要是去世了,也得麻烦你们了啊。”就是这样简单而又温暖的话,直戳我们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一块,感动而又心酸。
这几天我们采访了很多捐遗志愿者,每个人的故事都能用好几千字的文章来慢慢讲述,可能这就是平凡小人物身上的大精神吧~
一口气写了四天的内容(只能怪我每天太累就更新不动了),发现最近的生活真的很充实,毕竟每天一篇通讯稿一篇采访稿(每篇1000+字数)外加一次采访的工作量还是不小的,还解锁了记者这一身份,成就达成。
有点长……就这样吧,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