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的孩子和家长
孩子新学12个单词,每天都会抄好几遍,但一周下来还是记不住;每单元的语文生字词都会在课后进行多遍地默写,但每次单元测试总有几个字是通不过的;数学计算练习平日里并不少,方法貌似都会,但一做题就总有“失误”的;数学应用题似乎永远是一讲就会,一做就蒙......
孩子看着一直挺努力学习,每天都熬到很晚,家长也陪到心力交瘁,但为什么就是不出成绩呢?家长一刻都不敢放松,孩子也怨声载道。而为什么有人不光语文好、数学好、英语好,学习时间少、睡眠充足,还能坚持阅读,有时间长期参加课外活动,并保持一两项高水平的文体技能?......
学习能力的分化
原因固然后很多,但其中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只知道“低头拉车”,却不会“抬头看方向”。把时间都用在了对已经掌握知识的低水平重复上,而没有用于整理、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中。
有的孩子会错误地认为,每天放学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老师要求的作业写完”,因为这确实是老师和家长都挂在嘴上的话。于是他就老老实实地遵守,只是把作业“写”完就解放了,至于为什么要写?写是为了练习什么知识点?写是为了提升什么能力?写今天的作业和单元测试有什么关系?和期末考试有什么关系?......几乎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老师和家长都没这么要求过,也没这么考核过。
因此,同样在一起学习的孩子,其实在学习能力上产生了分化。能力差的学生永远是在做低水平重复的事,不会的永远不会,且由于未达到理想目标而永远不会被叫停,自信心越来越受挫。而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在“查缺-补漏-巩固”之间迭代式学习,不会的越老越少,自信心越来越强。
用游戏体验反馈
“抬头看方向”的核心,就是“反馈”(feedback),就是能在最小的学习工作周期内,知道自己当前的状态,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为了让孩子理解什么是“反馈”,给孩子们策划了一个名字叫《FEEDBACK》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用一段50厘米左右的绳子系住两头,把自己的两只脚套到圈里,两只脚同时从出发点出发,每走一步只能移动一只脚,直到两只脚都进入终点,计算一下用掉的总步数,用步数最少者获胜。如果步数相同,用时最少者获胜。
在卧室和客厅的地面上分别放置两张A4纸,作为出发点和结束点,沿途可以设置较为安全的障碍物和遮挡物。
第一轮,要求玩家事先看好沿途路径,移动两只脚的过程中全程蒙上双眼。
第二轮,要求玩家移动两只脚的过程中全程蒙上双眼,但每次移动的时候,可以由大人语言指导。
第三轮,要求玩家无需蒙眼完成游戏。
反馈,是通过信息、意见或行动等方式,向他人或者组织提供回应或评价。在这个游戏里,第一轮是没有反馈,第二轮是以大人作为反馈,第三轮是完全以自己作为反馈。
以下是孩子们玩过游戏以后的总结:
一、游戏前一定要先熟悉地形,尤其是路线和障碍物,要提前规划好最短的路径,走路走直线,拐外拐弯拐小弯,否则会浪费时间。在不破坏绳子的前提下,要走最大的步伐。
二、第一轮游戏中,要把注意力放在路线和路况上。要把手和脚用好,通过触摸知道走到哪了。要在游戏中积累经验,测量出多少步大概能走到哪里,下次游戏中就有了预判。
三、第二轮游戏中,要充分利用好提问的机会,这样不容易走偏,效率高。
反馈能力影响学习能力
游戏的结果很显然,越到后面,用步数越少,用时越少。是难度降低了吗?但从客观游戏环境来看,路线和障碍物等都是一样的,只有参与者的反馈能力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反馈能力是影响游戏难度的关键。
游戏中总结出几个道理:
一,步数比时间重要(结果比过程重要)。有人一心图走得快,时间是用少了,但脚底下浪费了很多步,并没有取得游戏胜利。学习也一样,并不是比谁学习的时间长,而是比谁掌握的知识多,而且扎实。
二,有反馈比没反馈强(要不断检验并调整方向)。被蒙上眼睛,就是失去了视觉反馈能力,走不快是怕走偏、怕被绊倒。而打开眼睛,就有了视觉反馈。学习中每天的判作业,就是被打开眼睛的反馈,告诉你哪里掌握了,哪里没掌握。而做完作业没判,就相当于一轮中的只顾走没方向;判了没改,就相当于第二轮中的明明被告知走偏了却没回正。
三,自己反馈效率最高(要靠自己)。比起第三轮自己快速地走,第二轮中与父母的问答过程都会浪费时间。学习中,如果凡事都要等着别人来给自己做反馈,那效率一定不会太高。
因此,学习也是一个需要多步骤来实施的过程,可以不管不顾地“写完就完了”;也可以每完成一样就让爸爸妈妈给看看,从而即时修正学习方向;也可以每完成一样就自己“检查”,并“改错”。真正学习的高手,是自己清楚每一个学习的细节,既知道怎么学,又能自己找到哪里错了,还知道怎么改,还能自己积累经验保住下次不再犯错。
拥有反馈能力,会让做事情事半功倍,不光学习如此,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