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清水一点通 日更的第 193篇,希望能感动到你。
今天重新听了塔斯肯的《三百六十五里路》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不知道为什么,当身体十分疲惫,内心十分孤独的时候,总是想听这两首歌。
仔细算一算也有两年没有回家乡了,虽然并不远,但不知道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感到家乡的重要。
人生无非要回答那三个亘古不变的问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按照基因属性来说,不同地域人的基因有着差异性,按照文化角度来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
做婚庆的那几年,我了解过各地的结婚习俗,千差万别,拿着几个固定模板的我,总是要说上这句话:“您这有什么特别的习俗,我觉得最好加上,有了那种仪式感,婚礼才有意义。”
是啊,没有了层峦耸翠,只面对高楼大厦。
人们每天都想过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现实是大家生活得越来越趋同。
只有到了和传统有关的活动时,你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触,回到家,说起家乡话,自己才达到一种安心的状态,像是小孩子睡在妈妈的臂弯里。
年轻人总是想不起家乡的,就像他们出门远行也很少能想起父母,真正到了成家立业之后,才体会到父亲、母亲、家乡。
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家乡这段属性始终存在呢?
我的对策是每每遇到身在外地的大朋友,我不会说常回家看看,而是会说最好能学会一两道家乡的菜肴。
我总在想,家乡的话恐怕不能延续,地理位置也有可能随风迁徙,但是家乡的味道是永远存在的。
当我们的孩子远走他乡,只能在爸妈的口中和某些表格中知道家乡的时候,口音传不下去,风俗也传不下去,但是家乡的味道努努力是能够传递下去的。
有人说,现在就是全球化的趋势,地球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就会越来越趋同,你看看,全球的大城市基本上都差不多。
这方面可以说有道理,但从另一个角度讲,人类之所以能进化,环境之所以能发展,不就是来源于多样性吗?
所以,保留火种不见得就是愚昧和无知的,也许多一种可能,恰恰就使人类得以延续。
乡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讲干货,上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