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很矛盾:一面想满足孩子要求,一面又不愿违背一些原则。这些原则通常是一些小原则,比如:要少吃零食、少看电视、少玩游戏等。结果,在孩子满足心愿,心满意足的时刻,父母往往会泼盆冷水、或者立刻提出等价交换条件,让孩子大失所望,好好地心情弄没了,常常是父母委屈、孩子也委屈。
有一次我在面包店休息,旁边来了一对母女,女儿大概五六岁,妈妈买了蛋糕,拿着自己喜欢的蛋糕小女孩吃得很开心。妈妈在旁边问她:“蛋糕好吃吗?”女儿正认真滴吃蛋糕,没有去观察妈妈的脸色,高兴地说:“好吃,好吃!”妈妈没好气地说:“既然好吃,那你以后你天天吃蛋糕不许吃饭!”女儿听了更高兴了,脱口就说:“好,好!”这下子,这位妈妈生气了,大声地斥责她:“蛋糕有什么好吃的?该你好好吃饭的时候吃什么蛋糕!以后再也不需吃蛋糕了……”
顿时,面包店里一阵安静,小女孩的蛋糕吃不下去了,妈妈也很不意思,,讪讪地拉着孩子走了。这个问题又可气又可笑:哪个孩子不喜欢吃蛋糕?既然孩子已经在吃蛋糕了,为什么非要在这愉悦的时刻,把蛋糕和正常吃饭做比较,来表达家长的不满呢?问这样的问题那不是搬起砖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种例子随处可见。我们在小区里散步,又看到一对父子,儿子兴高采烈地拿着刚买的玩具,爸爸在旁边绷着脸——看来这个玩具不是爸爸心甘情愿买的。爸爸说话了:“今天你高兴了?!现在玩一会,待会你必须……”听到这我就走开了,很显然,爸爸妥协买礼物肯定是要孩子以其他条件来交换的!
我不有的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是否有这样提要求交换的时刻?有!多多不吃药,我会告诉他如果吃药,就可以换一颗糖。多多要看电视,我可能会说不看就给他小饼干吃……这些交换问题可能不大,但是我也很怕自己哪一天,因为要孩子写作业、好好吃饭而许诺买玩具、买零食。这些看起来是等价交换,其实背后折射一个问题:孩子不听爸妈的要求或者孩子的愿望总不能被合理地实现。如果始终不能自我满足就不能自信,他可能因此变得更加依赖或者更加叛逆。教育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我觉得还是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去否定孩子实现心愿自我满足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