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二十几年的我,不说桃李满天下,差不多也弟子过千。在校外遇到曾教过的学生,有的热情打招呼,如同亲人;有的形同陌路,装作不识。
和老师热情打招呼的大多是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形同陌路者大多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成绩优秀者变成了“白眼狼”呢?
我和大学刚毕业的儿子讨论了这个问题。儿子说,之所以对某些教过自己的老师形同陌路,是因为这个老师要么作业特多,经常挨批,要么是体罚过自己的老师,还有就是教学水平不高,还知错不改,误人子弟的老师。儿子还举例说,有个高中语文老师能把《阿房宫赋》都读错,还不听学生的心声,结果是老师不喜欢学生,学生也不喜欢老师,这样的老师怎么能热情的起来?
儿子的话,打开了我的思绪。我作为一名教师,我对教过自己的老师都是热情打招呼我吗?不是。
我也对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班主任形同陌路。在我的印象中,语文老师对我特嫌弃,尽管我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究其原因是家里生活拮据,兄弟姐妹多,穿的都是姐姐和其他人给的衣服,那一年我一直坐在最后一排,还是最边上的位置,那可是学混混才坐的座位啊!有一次,我鼓足勇气找语文老师要求调座位,理由是一直坐边上眼睛会斜视。经过这次申诉,班主任给我调了座位——最后一排的正中间。轮个头高低,我可以坐第二排,论成绩的话,可以任意挑座位。说实话,这样的老师,我真的不想再见到她,很自然形同陌路。
现在,我也是一名小学教师,因为我小时候被老师特殊待遇过,所以不再让现在的学生也受到心灵伤害。我们班的座位都是轮着坐,让班里的每一个都有机会坐到教室里每一个座位,尽可能做到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
我也在不停思索:除了像我这样遭遇,成绩优异的学生为什么和教过的老师形同陌路呢?是我对待学生不公平?是我的教育没有爱心?是我体罚学生?都不是。我不会体罚学生,这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我不是没有爱心,喜欢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理念。
我想,第一个原因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哪一个不是为了分数而奋斗着。班会课变成习题课,思想品德课变成了语文、数学课,再或者思想品德课就是自己看书,写作业,不说话就行,变成了自习课。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在校长唯升学率第一的压力下,“教书育人”变成了“教书”和“育人”两个分裂的概念。教师重视了前者,忽略了后者,一切为升学率让道。学生们只知道考重点大学,却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更别提人格的塑造。
另外一个原因是教师失去了惩戒权,对学生不敢说,也不敢管,只要学生不满意,家长一告状,倒霉的一定是老师。不知道从哪天开始,老师己是高危行业!
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给予教师惩戒权,给了老师们教育的底气。
惩戒权来了,我们该如何使用惩戒权呢?
首先,惩戒也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尽量运用非体罚式惩戒,比如提示错误、引导正确行为或批评。
其次,要及时惩戒,当孩子发生错误行为时,老师应立刻指出孩子的错误,并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
老师需要惩戒权,但更需要理解和配合的家长,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家校配合,家长和老师要达成统一战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教育和引领好孩子。
作为教师,我们做到问心无愧,至于学生见面形同陌路,权当两条不曾相遇的平行线,不必记挂在心。用一句佛性的话就是:“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