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苹果都是红色。或许,你吃过青苹果、红粉佳人或者是黄元帅苹果吗?”
——贾森·富尔福德《这些颜色是香蕉的》
阅读到了本书的第三部分,我其实感触良多。“刻板印象”,这个一百年前就在讨论的议题,在一百年后的中国,却仍然盛行,带着浓浓的疑虑,我走进书中。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以前的我总认为,刻板印象之所以是刻板印象,是因为在某一大类事物或人群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较高,故而形成了对这一类事物或人群的刻板印象。就好像我们常常调侃的上海人,吴侬软语、高高在上,因为人们所接触到的上海人多数是这样的。但,真的是如此吗?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和上海人接触、交往的呢?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看看刻板印象的定义,“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群体或分类的固定、过于简化的看法。“那么为什么会产生刻板印象呢?书中分析了原因,即:人有限的认知能力和人需压捕捉稳定的属性,这便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没有真正跟上海人接触过的人也有着相同的对上海人的刻板印象。
人们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他们没有办法或没有机会去跟上海人真正的接触交往,故而多数对上海人的印象来源于社交媒体上的“道听途说”,接收本就带有片面性的观点,形成了刻板印象。但是人们处于某些需要有认为必须对上海人有所了解,这便是人们捕捉稳定属性的需要。由于自身时间、精力的有限性,我们往往不会花大力气去完全了解一个群体或一件事物,只了解自己最需要的部分就好了,正如书中所说“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打破刻板印象——我们的性别印象是天然的吗
“你看那个男的,娘们儿唧唧的!“”男生更擅长理科,男生到了高中后劲上来成绩就赶超女生了“”女生小时候就应该喜欢芭比娃娃,男生就得喜欢小汽车、变形金刚“从小到大,性别刻板印象似乎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小的时候感到奇怪却说不出原因,长大后,我想说”去他的性别刻板印象!“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TA首先是人,其次都是其次。真正对一个人的尊重,是尊重TA本身,尊重TA的灵魂,尊重TA生而为人具有的无限可能性,并非因为TA是男性/女性就要扮演男性/女性。比如说”娘们儿唧唧的“这个评价,我想这听起来并不是什么好词,这个评价多用在评价部分男性上,但这个”娘们儿“又涉及女性化,正如席瑞在TED的演讲中所说的”这个社会上的恐‘娘’症,对男性身上出现的女性气质的歧视和否定,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厌女症,本质上还是对于女性气质的否定“。
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为性别教育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因为别忘了,我们的下一代还会从我们的身上学习他看待性别的方式,男孩应该如何、女孩应该如何。不要用性别的范畴去框定一个,而应该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具体的人,而每一个具体的人对他们的成长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无限的可能。
刻板印象本身所具有的欺骗性
当你在街上看到一个背着LV、穿着香奈儿套装、漂亮的女性,你会怎么想?在我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欢乐颂3》中,Lucy因为被上司职场性骚扰未遂,上司由此记恨她并让她在北京呆不下去,且当时的同事认为她普普通通,就是想上位。带着要复仇的心理,她来到上海,花光自己所有的积蓄买各种各样的奢侈品,在新公司高调行事,邀请同事来家里参观,就是要营造一个富家女的人设。但其实,她的微信零钱余额只剩下400块。去过她家参观的同事到了公司,就开始各种八卦说Lucy是富家女。
看到这里,刻板印象的欺骗性不言而喻。我们在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习惯先入为主,往往会被自己的主观判断所蒙蔽,其次,任何事情都有多面性,只从一个角度去看,往往会具有片面性,甚至与事实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