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对励志书敬而远之,而瑞.达利欧的这本《原则》,经中信出版社之手推向国内市场。无论从书名上看还是从出版社上看,总给我一种“这就是一本成功学力作”的先入为主感觉,直到我真的翻开了这本书才觉得偏见这事情害人不浅,险些我就与一本好书失之交臂。
成功学,按照我自己的分类体系,应该归为鸡汤文的一大类。鸡汤文这种文体经过多年发展,以星火燎原之势席卷了各大畅销书榜单,近些年来再加上社交媒体病毒性传播地加持,不但新手容易中招,就连一些看书老手也时常感叹“鸡汤文,防不胜防!”
其实,鸡汤文非常好辨别。按照我对鸡汤文的分类,鸡汤文有1.0时代和2.0时代。1.0时代的鸡汤文,讲究硬桥硬马,简单粗暴,露骨一点的,通常起一个《如何做个有钱人》,《如果快速致富》这样的书名,含蓄一点的则会走《比尔盖茨/李嘉诚/巴菲特告诉年轻人的X句话》这样的路数。这一类书的基本套路就是找出个名人来说事,写书的人往往跟这个名人没啥关系,而且是心里向往什么,笔下就写什么。写《如何快速致富》的,心里肯定盼着出了这本书以后快速致富;写《如何做个有钱人》的,自己肯定不是什么有钱人。写《比尔盖茨告诉年轻人的X句话》可能英语还没过CET4。这种鸡汤文1.0的作品,在经过畅销书市场多年洗牌之后,目前已经基本上被广大群众所唾弃。如今只能在各大三轮车流动书摊上看见它们的身影,既可以论本卖也可以论斤卖。
鸡汤文2.0时代起于大概五六年前,比起鸡汤文1.0时代的粗放型生产,鸡汤文2.0明显迎合了广大8090后消费升级和都市新晋小白领对美好生活报以的矫揉造作的幻想的需要。这一类书通常由专业媒体人编写,推广路数一般是微博,公众号,大V点赞三合一,恨不得攒上几十篇10w+加就敢出书。书中绝对不写名人,一是网络发达,编名人的故事容易被识破,二是怕编故事容易惹官司(作者哪认识那些个名人呀)。书中多数是写什么某某大都市(一定得是大都市),三流学校毕业,五线城市出身,痛苦挣扎,三观积极,最后不是创业成功公司被收购,就是融资到D轮,明年打算去纳斯达克敲钟。这一类书据我不完全统计,通常装帧精美,腰封至少三个名人推荐起步,书名起码七个汉字开始,且必须包括一个人称代词。随便翻到一个故事,往往开头都是“我有一朋友/同学/远房亲戚……”。符合上面几个条件的,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为鸡汤文2.0。相比于鸡汤文1.0,鸡汤文2.0的危害更大,因为这种文章多出自专业文人之手,深谙大众心理学,让看得众土鳖看的顾影自怜,甚至声泪俱下,等情绪平复以后发现,宝贵时间全特么用来看这种东西了,正经该做的事情一样也没做。就好比六块腹肌都想拥有,结果光顾着看彭于晏怎么从胖小子变成全民老公,回头一看表,明天再跑步吧。这种书更凶残的地方在于,它会使人上瘾,而且对于经验不足的读者而言,更容易一本接着一本的买来看。不信的话,列位可以去书店里们转转,鸡汤文2.0的书,竟然还有出三部曲的!作者名利双收,读者却在最应该做事情的年龄,忙着去体会“被同龄人所抛弃”的感觉。
好了,绕了一个大弯,该说一说今天要聊的这本《原则》。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是,想要授人以渔,至少自己得先打到过鱼,否则就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这本《原则》,首先作者瑞.达利欧本人就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成功人士,堂堂桥水对冲基金公司的创始人,自身财富排在全球福布斯一百名以内。于是乎,这样的作者介绍经验,首先就不用找个名人编故事,因为作者自己就是名人;其次作者也用不着写什么“我有一朋友”,作者本人可能就是自己周围人笔下的“我有一朋友”。而且,作者态度诚恳,上来先不提什么自己的经验教训,独家秘籍,而是先写了写自己的生平,自己做过什么事,什么时候失败过,什么时候又挺过来了,甚至连自己得过什么病都写了出来,如同找工作投简历一样铺开来说清楚,正如作者所推崇的公司管理方式——极度透明。而不像每年高考成绩发榜,问起高考状元有什么成功秘诀时,你准能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没怎么辛苦学习,平时喜欢打游戏”这样的话。作者的诚恳,让这本书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靠谱。
等作者介绍完个人简历,还是没急着先写怎么管理公司,而是先写了怎么管理自己。但凡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其实遵循的大道都差不多。无外乎儒家的四重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齐治平,首先要学会修身。平时不守时的人,你很难想象他做事的时候会守时;平时小偷小摸占小便宜的人,你肯定也不相信他在为公司做事的时候会安守本分。平时不诚实的人,你无论如何不会给他安排重要的工作。作者虽然是一个外国人,估计也没听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种古训,但是其中的道理,看来也没少明白,做人就是做事,做事就是做人,原则上并不冲突。
等作者“磨叽”了小半本以后,终于开始正经写自己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方法依然很古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事后总结,发现新问题,修正解决方法,螺旋上升。在整个过程中,作者反复强调,要极度透明,要客观,发现新的问题时,头脑要极度开放。翻译成每个中国人都能听懂的话,那不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吗?对公司和团队进行管理时要怎么做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开放透明,与公司成员坦诚相待,不回避问题,经常反省和改善公司的做事方式。翻译成最通俗的中国话,不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我甚至怀疑作者是不是读过《毛选》)然而,如果作者仅仅就此止步,那这本书还是只能被归为鸡汤文。为什么呢?因为只给了鸡(dao)汤(li),没给勺(shou)子(duan)。还好,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勺子。举的事例全是自己在运营公司时亲身遇到过的,而解决方法也是经过一个又一个糟糕的事情后,作者与全公司的人慢慢摸索出来的。一本鸡汤文如何可以升华成一本好书?就是在于既要给鸡汤,又要给勺子。《原则》不是挂在嘴上说出来的,也不是依靠大脑的演绎算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如果说读了这本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它告诉了我,要用正确的方法多做事。
此外,作者的层次还不仅仅停留在MBA这个层面。他在前言中强调,要读一些历史,生物进化方面的书。因为人的为人处事方式,说穿了,就是自己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情的理解,与生物进化过程中带来的局限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唯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明白人做一件事的出发点和利益所在,才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和工具达成想要去实现的目标。打个比方,你唯有了解人在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而产生的社会化属性,以及历史上无数次通过高效的分工协作而实现的人类奇迹,你才会坚定地为了推进团队内部的协同工作,而去牺牲一些自我的东西。
这本书作者写了几十年,最初不过是一些自己经营公司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后来被作者发到网上,被大家点评,领会,并且在后续的工作中,又被作者不断进行改进,结果变成了一本将近600页的煌煌巨著。这本书,就好像是作者的一个开源项目,在多年的实践和反馈中,把做人,做事,办公司的道理拆分成立21条基本原则,139条高级原则,和365条次要原则。其实写一本可以如此,人的一生又何尝不能如此?努力拥有一颗开放的大脑,过一遍开源的人生,谁知道未来会有什么惊喜在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