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老婆的团队在重庆鹅岭二厂的一个咖啡吧做了活动。主要是分享好的经验和心得。这个活动都是一群宝妈,她们为了更好的生活质量,为了改变自己,有考虑到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选择了做阿胶。
老婆去年生了宝宝后,身体状况很差。从她怀胎十月到分娩,到坐月子,我一直在身体陪着。这也算是亲眼所见了女人生孩子的千难万苦,说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一点不为过。为了养身体,找了个比较轻松的工作。后来自己做阿胶,一边自己养身体,一边卖点,算补贴点奶粉钱吧。
再后来,她觉得这有趣,就像好好发展下这个“副业”。
但就是销量一直都还行,比起那些大咖们,差远了。
我常听老婆说几句话“我不敢把货近多了,我怎么能卖出去呢,屯那么多东西,卖不出去怎么办?”
我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我卖不出去怎么办!!!”
这次分享活动中,我正好友情帮她们拍照,顺便听到有几个销售大咖的分享。她们真诚地分享了自己的一边宝妈,一边奋斗的故事。故事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她们总是相信自己能做好。所以胆大、有冲劲的同时,去想“能做好”的办法提高销量。
老婆在和她们谈起自己做得不够好时,总是在问她们:“你们不怕囤货吗?我反正担心,一次性囤多了,我担心卖不出去。”
“担心”“卖不出去”……这样的字眼让我印象深刻。我知道她曾经的魄力收起来了。
这让我突然想到心理学上所谓的自证预言。当我反应过来时,背脊发凉,“魔鬼般的诅咒”是如此的灵验和可怕。
同样是做一件事,有不一样的结果。一边是:我坚信这事能成(当然,同时能承受最坏结果的勇气)。于是,接下来的行动,都是围绕“怎么把事情办成”的思维方式推进结果,逼得自己想N种能成的可能性的办法去践行、尝试。
而相反的:我总觉得这事不能成(当然也幻想过成,但更多的是担忧、畏缩和恐惧)。于是,接下来的行动,总是围绕着“做不成怎么办”的思维方式推进结果,然后总是畏手畏脚地做,而这只是恶性循环的开始。因为总是怕、担忧,这样的潜意识一不小心就会变现在人的精神面貌上,没有干劲的气质有总是一不小心被团队捕捉到,久而久之,下面的团队也一不小心收到了影响……魔咒般的循环就这样持续下去了。
这在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比如,要办一件事,办成这件事会涉及到一些人脉的帮助,有的人一开始就觉得“这事不好办”,“一定没希望办成”,很容易陷入退缩的僵局,导致打完两三个电话碰壁后放弃努力,就顺理成章地归因为“这事真办不到”。而有类人,他们总是能办好事,因为他们面对再难的事,总是在往“这事一定要办成”的方向琢磨办法。
所以,老婆阿胶销量没有特别好的状态,并不是她做的不好吃。而是,她从最初就自我设了预言:这东西我就自己吃吃,顺便卖卖,反正我担心囤货,每次少进点货。导致她收的几个徒弟也受到了影响。
“自我预言”的运作有点让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却竟然可以无中生有。但是心理学家在无数次的实验中得到了答案:这更大可能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心理有关。
相对来看,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来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尽管有的时候事与愿违。事实上,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记得从2008年到2015年,我每年都会带参加美术高考的集训生,累计不下1000个考生。好的差的学生我都带过,但最后考得好的无外乎两类(历年不乏个别纯走运得了高分的,因为艺术类的考试不像理工科的一是一、二是二的标准答案,更多的主观评分,加上数万份考卷铺在地上,评卷的又是老头们,难免有看走眼的。这类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
一类,本身绘画功底和艺术领悟力都超级好的(说直白点,我们常说的“他就是学艺术的料”)。另一类,原先基础差凭着自己的刻苦用功逆袭的。
这两类有个共同特点:心态好,没有过多的恐惧和担忧,只知道每天操练好老师教给他们的技巧。
那些本该用能力考得好的学生,不是他们真画不好,而是总是每天在担忧中度过,每天问我“老师,我考不过怎么办?”“我觉得我不行”“我就学不好”“我没天分”。。。这样的念头,就成为了他们强大的诅咒,最终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担忧,真就没考好。
当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那件事情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此事最终真的会发生。
这样的“魔咒”虽然可怕,但也不是没解。在众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不懈努力下,让我们知道这并不是真魔咒,只是心魔罢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处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语言的方向去推动,一次来证明,你是对的。
心中积极的念头对我们来说,无比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