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祖冲之:我不仅数学好,这个方面也是棒棒哒!

提到圆周率,我们就想到了祖冲之,以前只知道他是数学家,没到到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着杰出的贡献。

祖冲之: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

祖冲之一生钻研自然科学,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三方面。他在刘徽开创的探索圆周率的精确方法的基础上,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提出的“祖率”对数学的研究有重大贡献。直到16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

由他撰写的《大明历》是当时最科学最进步的历法,对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其主要著作有《安边论》《缀术》《述异记》《历议》等。

西晋末期至十六国时期,北方发生大规模战乱,祖冲之的先辈从范阳郡(今河北省涞水县)迁徙到东晋国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祖冲之遂出生于建康,其祖父祖昌任刘宋朝大匠卿,是朝廷管理土木工程的官吏,父亲祖朔之做“奉朝请”,学识渊博,常被邀请参加皇室的典礼、宴会。

祖冲之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爷爷给他讲“斗转星移”,父亲领他读经书典籍,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加之自己的勤奋,使他对自然科学和文学、哲学,特别是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青年时代就有了博学的名声。

祖冲之曾在著作中自述说,从很小的时候起便“专功数术,搜烁古今”。他把从上古时起直至他生活的时代止的各种文献、记录、资料,几乎全都搜罗来进行考察。同时,主张决不“虚推古人”,决不把自己束缚在古人陈腐的错误结论之中,并且亲自进行精密的测量和仔细的推算。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

由于祖冲之博学多才的名声,被南朝宋孝武帝派至当时朝廷的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后来又到总明观任职。在这里,祖冲之接触了大量国家藏书,包括天文、历法、术算方面的书籍,具备了借鉴与拓展的先决条件。

大明五年(461年),祖冲之担任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的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吏、公府参军。祖冲之在这一段期间,虽然生活很不安定,但是仍然继续坚持学术研究,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大明六年(462年),祖冲之把精心编成的《大明历》送给宋孝武帝请求公布实行,宋孝武帝命令懂得历法的官员对这部历法的优劣进行讨论,最终,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年)改行新历。

大明八年(464年),祖冲之被调到娄县(今江苏昆山县东北)作县令。之后又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从这时起,一直到南朝齐初年,他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出了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发明了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和“木牛流马”、水碓磨(利用水力加工粮食的工具),还设计制造过漏壶(古代计时器)和巧妙的欹器。

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

祖冲之: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圭表—北京古观象台内)


在设备都不怎么先进的古代,祖冲之提出了一种简单而可靠地测量冬至时刻的方法。那是在南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500年左右,那时既没有望远镜,也没有精确的秒表,更不用说其他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了。那祖冲之是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冬至时刻的呢?简单的说,只是一根杆子而已,测定正午时分杆子投射在地面上的影长。当然,准确的叫法应该是圭表。圭表包括两部分,竖立起来的叫作“表”,而水平放置的叫“圭”,圭上有刻度,用来指示影子的长度。

如果仅仅是想知道冬至大概是在哪一天,那么只需要测量冬天正午影子最长的那一天即可。但是由于“景之差行,当二至前后,进退在微茫之间”,冬至附近影长变化经历了一个拐点,本来变化就不明显,再加上冬天日影变淡,很难精确测量,所以根据《左传》等资料推算,那时连冬至日都测不准,通常会有2——3天的误差。

那么如果冬至那几天是阴天怎么办呢?祖冲之面临的不仅仅是这一个棘手的问题。冬至不是一个日子,而是一个时刻。而要精确地测量出冬至时刻,才能够帮助制定出准确的历法。但我们知道冬至时刻每年都在变,不一定正好是正午,如果冬至时刻在晚上,那又如何测量影长呢?古人总不会绕过大半个地球跑到美国去测量正午时分的影长吧!单单测量影长已无法准确得到冬至时刻,必须进行推算。

祖冲之之前的何承天,他连续测量十年,并且利用古人提出“要取其中”的方法来推算冬至时刻。但是具体如何做,现在已经不可考了。祖冲之长袖善舞,提出了一种很巧妙的方法,化解了阴天无日影问题、冬至时刻不在正午的问题。他提出的方法不局限在一定要在冬至这一天测量影长,而是在冬至前后几十天的范围内挑选几个晴天的日子测影长,然后进行一些简单计算就可以了。

祖冲之:亲量圭尺,躬察仪漏

祖冲之生于429年,在他出生前九年,东晋灭亡。接下来中国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形成了南北对立的局面。 祖冲之生活在南朝的宋和齐两个朝代,都城是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祖冲之家族属于低级士族,地位不高,但是有世代钻研学习的传统。祖冲之的祖父祖昌善于发明,在朝廷担任过大匠卿,父亲祖朔之是皇帝的侍从官员。根据《隋书》记载,祖家世代掌管历法。祖冲之自幼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对天文学和数学非常感兴趣,广泛搜罗阅读钻研前朝留下的著作,但是他发现古人留下的论述中又有一些不可靠的地方,所以他每每“亲量圭尺,躬察仪漏,目尽毫厘,心穷筹策”,“不虚推古人”。

既能够占有大量数据,又自己亲自测量和计算,不囿于古人的结论和成法,从而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祖冲之自己是这样说他如何利用古人的文献资料的:

搜炼古今,博采沈奥。

唐篇夏典,莫不揆量。

周正汉朔,咸加核验。

罄策筹之思,究疏密之辨。

祖冲之积累了很多数据,经过仔细琢磨得到了两个基本判断:冬至前影长增加,冬至后影长减少,并且基本对称。影子的变化速度是近似均匀的。祖冲之是第一个从严格的数学意义上推导出冬至点的观测方法。

祖冲之曾经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计算方法,记录在《宋史 历律志》里:

“大明五年十月十日影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强,折取其中,则中天冬至应在十一月三日。求其蚤(早)晚,令后二日影相减,则一日差率也,倍之为法;前二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在元嘉历后一日,天数之正也。”

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翻译一下就是:大明五年十月十日影长为10.775尺,十一月月二十五日影长为10.8175尺(“太”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3/4),十一月二十六日影长为10.7508尺(“强”也是古代的一个计数符号,是最小单位的1/12)。十月十日的影长落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影长之间,所以根据对称原理,冬至日应在十月十日和十一月二十五日之间,也就是十一月三日。令十一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测得的两个影长相减:10.8175-10.7508=0.0667,然后乘以2倍,0.0667 x2=0.1334,这个值称为“法”。再令十月十日和十月二十五的影长相减:10.8175-10.775=0.0425,这个值乘以100(古代每天等分成100刻)得到4.25,称为“实”。用“实”除以“法”:4.25/0.1334=31.86刻,即大明5年的冬至点是在11月3日31刻多一些。

换算一下,一天是100刻,那么31.86刻就是在一天的三分之一附近,也就是早上8点前一点,大约是现在的早上7点37分26秒。那具体是怎么计算的呢?如果把三天的影长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a,b和c,那么计算的公式就是:冬至在一天100刻中所处的相对时刻:100(b-a)/2(b-c)。

祖冲之:精益求精,质疑19年7润

祖冲之生活的年代,朝廷采用的是何承天在元嘉六年(429)所制的《元嘉历》。《元嘉历》较之此前的历法已经有不少改进。但是祖冲之经过认真研究和实际观察,认为《元嘉历》还是不够精密。举例来说,我国古代历法家把19个阴历年叫作一“章岁”。

最早的闰法就是一章岁加7个闰月,也就是19年7闰。这种闰法在我国实行了一千多年都没有改变,《元嘉历》用的也是这个闰法。然而,祖冲之研究认为,19年7闰的历法闰数过多,和四季变化的真实情况有不小的出入,且经过200年就会相差一天。于是,祖冲之改历法为在391年中设144个闰年,并将“岁差”这一概念应用于其中,由此编成了《大明历》。岁差的引入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

“以旧法一章,十九岁有七闰,闰数为多,经二百年辄差一日。节闰既移,则应改法,历纪屡迁,实由此条。今改章法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令却合周、汉,则将来永用,无复差动。” (《全齐文 : 卷十六》)

应该说,这部历法是当时最好的,也是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为后人作出的贡献。

然而,在推行《大明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阻碍。当时的皇帝宋孝武帝不懂历法,《元嘉历》和《大明历》哪个更好,他也不清楚,于是“下之有司, 使内外博议, 时人少解历数, 竟五异同之辩。唯太子旅中郎将戴法兴激烈反之”。

戴法兴为什么极力反对祖冲之的《大明历》呢?他提出了六条原因,主要涉及岁差、闰周、冬至点、交点月等。祖冲之针对这六条一一反驳,并与戴法兴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辩论。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辩论,辩论双方你来我往,互有攻守,辩论过程详尽记录在《全齐书 第十六卷》的“辩戴法兴难新历”以及《宋书·历志》里。我们发现辩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一边倒向祖冲之,戴法兴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敢于在群臣无人懂历法的情况下站出来反对新历法,那也是对历法有所了解才能这样做。戴法兴也抓住了祖冲之新历法中不尽合理的地方予以批判,而祖冲之则对戴法兴的批判进行有力的反驳,因此辩论你来我往、互有攻守得失。”

最终宋孝武帝决定在大明九年(465)改换年号并实行新的历法。然而,事不凑巧,孝武帝在大明八年就去世了,新继位的皇帝则把改换历法的事放在了一边。

祖冲之去世距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但他锲而不舍、钻研继承的求知精神,求真求实、理性批判的怀疑精神,开拓变革、超越前人的创新精神,不畏权势、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成为后人特别是后世科学家的榜样。

祖冲之一生的辉煌成就,也为他博得了极高的声誉: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法国巴黎科学博物馆“发现宫”的墙上列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祖冲之的名字也在其中;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走廊上,有祖冲之的彩色塑像。

(本文参考《时间之问》汪波,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END-

微信关注:时间故事会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236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67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715评论 0 34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99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95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733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85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22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02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96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81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47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00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54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204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61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