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弟弟在筹备婚礼,在城里请的婚庆公司负责婚礼的一切事宜。
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大有不同了,以前农村结婚摆宴都是在自己家的场院,至少要摆三天的流水席,摆少了会被村里人戳脊梁骨,说这家人不阔气。
现在想来,在自己家摆宴真的很麻烦,要提前几天就把菜买出来,并找左右邻里的女人们过来帮忙。
一般会请一位专门做菜的老师傅,师傅负责指挥这群娘子军,有负责洗菜的、切菜的、炒菜的、端菜的。与喧闹杂乱的婚宴现场不同,后厨在师傅的指导下,反而井井有条。
农村人家里院子大,喜棚一般都搭在自家的院子里。自家的锅碗瓢盆、板凳桌椅肯定不够用,一般也是东西两院的借,当时也有专门租赁这些物件的地方。
犹记得网上说有些地方会到一个山洞前或大石头前,跟本地的大仙借,说好借几个,借多少天。第二天过来就会发现想要的东西整整齐齐的摆在那,用完之后再完好无损地还回去就行了,不知道这个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
八九十年代,农村还不算特别富裕,新郎新娘一般会买一套比较喜庆而又不夸张的衣服当做结婚的礼服,而且以后还能穿。
化妆和做发型都要在前一天做好,原来农村没有人会,就只能提前一天做大巴车去城里化妆。
当时的头饰是用粉色或红色的布做的绢花,现在看挺雷人的,但是当时是必不可少的。
化完妆之后,怕把发型和妆容弄乱,新娘一般就不太吃东西了,而且这一晚上也不敢躺着睡觉。
第二天典礼会请本地比较有名望的人来主持,例如说村支书,或者村长等。典礼也比较质朴,一般就在房檐下,窗户前边,这块阳光最好。主持人讲几句话,宣读一下结婚证书,然后放鞭炮,这对新人从此就喜结连理了。
农村人都比较实在,来吃喜宴一般都是拖家带口。至于礼金,有五块的,十块的,关系好一点的二十或五十。
酒桌上推杯换盏,酒桌下熊孩子四处乱跑,那真叫一个鸡飞狗跳。至于其他的,例如闹洞房的环节,因为我当时年龄小,并没被允许进入,所以并不太了解。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农村人的日子也比以前好了,办喜宴一般都在当地的酒店,条件好的还有在城里的酒店办。
婚礼也开始走西式路线了。,新娘子一定要穿婚纱,头纱上边盖着红盖头,抱着一个红盆,里边放着桃木斧头,硬币,各种成双成对的香皂盒,牙刷筒等等。
婚鞋要么是红色,要么是绿色,里边的袜子一定要一只红,一只黄。别问原因,我当时也是这样穿的,然而并不知道为什么。
新郎一定要穿西服,衣服外边左披一条红,又挂一条绿,腰上系着红腰带,腰带里是压腰钱,多为一万起。
婚庆典礼是一定有的,倒香槟,点蜡烛,配上披红挂绿的新郎,蒙着红盖头穿婚纱的新娘,真叫一个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其实,从一场婚礼就可以看出,现在农村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尽管我现在已经搬到了城里,可我最美好的生活是在农村度过的,无论何时,都改变不了我是农村人这个事实。
我最经常梦见的,就是生长在农村的那些时光,那是我的家,我永远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