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只是想陪着孩子听听物理课,帮她判断是不是该换个物理老师;慢慢地,觉得在外面等着也是等着还不如陪着听听,既可以盯着孩子有没有真正地听课,也可以自己听听;后来,听了几周后,觉得孩子们学的也还是我们原来的那些,继续认真跟着听课的兴趣不高了,但是陪着上课已成习惯,陪课变为监督孩子听课效果,每次也带一本书看看,就这样这段时间看了好几本书。
最初是《月亮和六便士》,实现与梦想,换成现在的我们又如何决策?庆幸自己只是普通人;庆幸自己对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有着很清晰的认识。有着这么清晰的认识的缘由我常常想也许是因为我自小喜欢阅读。20岁前认真地拼命地学习;20~30岁,继续认真学习,尽自己所能能读到什么学位就读到什么学位,找工作成家生子;30~40岁,发论文,不管结果怎样一定逼着自己写论文,只有曾经认真过,以后才不会后悔与遗憾,认真带孩子;40岁以后,健身,养身,美食,陪孩子,陪老公……
第二本书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喜欢看这种文笔,这种记录生活的书籍;也喜欢他们一家的生活模样,相亲相爱,简约不简单,和睦平淡。
第三本书《蛙》,这本书真的不简单。在图书馆借的,曾经打算看过无数次,但是无数次都没有看完第一页。有次陪孩子上英语课,我对自己说,今天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看看这本书。当看完第一页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然后一口气看完了第一章;接着,我又从头开始,再看了一遍第一章;再次看完这章后,我又反过来再看了一遍第一章;如此反复地,第一章我就看了3遍。此书围绕着核心人物姑姑展开,慢慢地讲述着一个接一个的人物故事,所跨历史时期之长,所涉及的社会变迁之快,所讲的计划生育政策执行之痛。这些故事与事件于70后出身出生的我们其实是不陌生的,但是,我还是花了近一周的忙碌来淡化被感触到了的心绪。
第四本书《解忧杂货店》。这是第几次看东野圭吾的书了?我已记不清了。每次都被他的书深深吸引;每次都是恨不得一口气看完整本书;每次都被他的书的巧妙构思所折服;每次看完都会跟孩子爸爸说,这人真厉害,真有想象力;每次看完都要跟在日本做过博后的孩子爸爸聊聊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