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夏丏(mian三声)尊和叶圣陶先生的《文心》,颇觉枯燥乏味,不知所云。待读了几章,终于看出一点意思来。序言里说,“《文心》是用故事的体裁来写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事实也是,并且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生气和无尽的关于写作写作的道理。
大凡是人,都不喜欢被人直接说教,所以这样一本将道理蕴藏在故事里的书,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全书共32个章节,从乐华和大文升入初中开始讲起。带着初涉文言文的困惑,两个学生结伴回家温课,此时,书中的第一位老师——乐华的父亲枚叔出现了。
枚叔曾在多所中学里教授过国文,他在书里的贡献,在于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循循善诱,不用直接摆一堆干巴巴的大道理出来。比如首章《“忽然做了大人与古人了”》,他带着乐华和大文观察夜空,原本完全看不懂的鲁迅先生的《秋夜》,突然在两个半大小子的心中烙下了印记。
忽而要做大人,忽而又要做古人,因为现存的既得知识都是大人和古人的经验集合,唯有“分身有术”,才能尽解其一二。很快,书里最大的老师——王仰之先生便登场了,他的教学方式,在我看来颇有些国家倡导了多年的“素质教育”的意味。他讲课不专注于自己讲,而是喜欢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将各自的经验方法分享给大家。
蕴含在32个小故事里的干货几乎涵盖了全部关于学习国文的小知识,读来受用无穷,但最让我觉得可爱的,是书里关于“写作”的一些“常识”。比如第三章的《题目与内容》,他告诫同学们,“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前一句金句我画了双横线,后一句则让我瞬间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们写日记习惯流水账,貌似没有主题(题目),这个符合写作顺序。但遇到命题型的作文,我们仍然能在第一时间起笔,虽是先有题目后有的内容,但仔细考量下来才发现,那些提笔就写下来的东西,还是本身就存在在我们脑海里的东西,所以才能“下笔如有神”。自然,仍然是没有逃出正确的写作顺序。
原本,我认为作文的关键词应该在“文”上,至于如何成文,各人有各人的习惯,没必要强求在一条水平线上。当然,这些事情也就无须特意去研究。可读完《文心》,我才发现,无规矩不成方圆,“作”文的过程中,还真是得严格遵循路径,不能走偏的时候,就是不能错格半步。
几乎300页的书,道理很多,真要一一列举出来,估计得好几千大字才行。但是,精华贵精不贵多,最后一个感触,我想说说这句话——“无论是应用之作,或者兴到时所写的一篇东西、一首诗,总之用创作的态度去对付,要忠于自己,绝不肯有半点的随便和丝毫的不认真。文学者固不必人人去做,然而文学者创作的态度却是人人可以采取的。惟能如此,才真受用不尽呢。”
全民写作时代,各种文体、文风漫天乱飞,有些确实创意满满,堪称开山之作,有些则狗屁不通,对不起那个“先锋”的名头。文字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我们认真对待它,它自然能长出风骨,我们不把它当一回事,自然也就没资格自称写文者。就像王先生告诫的那样,唯有常怀创作者的态度,认真对待文字,认真对待写文这件事,才真正能做到受用不尽、用之不竭。
以上,共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