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数学公式太多记不住怎么办?
数学公式记不住,不是记忆的问题,是没能真正理解公式的意义。
小学涉及的数学公式有两类,一类是运算定律,比如说,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加法和乘法的分配律,减法运算性质等;另一类是几何图形的测量和求积计算,包括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孩子在掌握这些公式时出现困难,其实不是简单的记忆问题,而是理解问题,他们不明白这些公式是怎么来的。
在学校里,老师会和孩子一起探索公式的形成过程,一起经历规律的提炼和方法的推导过程。比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孩子知道2个苹果加3个苹果,和3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一样的,都是5个苹果。这样孩子就能非常直观地观察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现象,然后再分析、比较,在具体的例子中确认规律,通过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得出结论,这就是一个推理的过程。
如果孩子对运算定律产生了记忆混淆的问题,说明规律确认的过程可能存在问题。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退回原点,让孩子再经历一遍推导的过程,直到孩子能够自己举例,说明孩子能够理解公式了。
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更是如此。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有困难,那不妨再推导一次公式。举个例子,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底×高÷2,很多孩子会忘记÷2。这个时候让孩子借助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长方形,拼后的图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是什么关系呢?底×高得到的是什么?要算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通过这个过程,孩子在头脑中建立了形与数对应的表象,就不容易记错了。
数学公式不是告诉孩子、让孩子记住就可以了,还要让孩子在恰当的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感悟、归纳、提炼的过程,再通过用举例验证。这样,孩子获得的才不仅仅是结论,还有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经验,并进一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表达问题的数学素养。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小学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不难,也不是很多,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没有学会,可以在家里适当地帮助孩子推导几遍,相信孩子记不住公式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10.孩子做题马虎怎么办?
孩子做题马虎几乎是一个通病,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态度问题,批评惩罚才能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其实,有的马虎并不是批一顿就能解决的,想要弄明白孩子为什么马虎,还得从实际问题说起。我们以小学计算为例,主要讲三种类型的马虎。
第一类,比如孩子得出32-19=11,这是马虎吗?这不是马虎,这是 12-9 不熟练的缘故。所以,如果100以内的加减法总出错,那就从 20 以内,甚至从10以内的加减法开始练。一步一步走踏实了,后面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其实,基本功不扎实是很多高年级孩子的问题。在学解方程时,你会发现孩子基本不是因为理解不了方程而出错,大部分都是基础运算的错误:比如不会拆括号,这是四则混合运算出了问题;不会乘法分配律,这是乘法三律理解得不透彻;不会方程两边同时加减,这是对等量代换没有把握;不会分数乘除,也是基本乘除和抵消法没弄明白……
第二类,比如有这样一道题:小红有 3 个苹果,小黄有 2 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有的孩子可能会写3-2=1,当然我举的这个例子有点儿太简单,但我想说的是,所谓加减符号看错的问题,可能也不是马虎,这是不理解题意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做,也可能是我们经常说的太浮躁,浮在表面,没走心。
尤其是应用题经常出现这种问题,家长们也很困扰:“明明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你怎么就没看见,怎么就没看懂?”所以一定要甄别孩子是不是真的理解了题意。
怎么甄别呢?你可以试着合上书让孩子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题目,看他能不能说得很明白。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样合上书再复述一遍,原本不会的题目可能就会了,因为这次他过脑子了,走心地去理解了。
所以,这类马虎有两种可能性,一是可能他真的不会,到底该用加法还是减法,他不确定,那就真的要好好地确保理解原理了以后再说;二是可能因为情绪或者态度导致没走心,那就要端正态度了。
以上两种情况其实都不是马虎,如果说孩子是马虎,孩子慢慢地也就认可了,其实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第三类,大概也是最常见的,比如看错数儿这类家长口中的低级错误。这可能就是性格问题了,需要磨磨性子。有的孩子性格比较急躁,一时半会让他慢下来不可能,需要时间去磨练。家长可以经常提醒,让孩子做题的时候注意自己的问题。
孩子的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多种原因,比如为什么拖延、为什么注意力不集中、为什么不动脑子……这些都是表象,我们需要透过表象看本质,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才能有效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