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值得回味的,失败需要忘却。
回味失败,会收获挫败感。所以,我建议不回味,选择忘却。
今天的失败是最后一节课看的自习,老师给我布置了任务,我也认为没问题,而且我想的还是很好,甚至打算讲故事。然而,我去了班里之后,情况不太乐观,有点失控的场面,4-5位同学在统计运动会的有关事项(需要商量,有些嘈杂)。其他同学也没闲着,嗓子不舒服,也没法说话,敲了几下黑板,安静下来,我和学生们协商,自习与活动的时间比例。商量好,课代表就开始带着读背诵的内容。
后来剩几分钟,读读多音字,打算换个管理方式——学生来管理,举手的人很多(学生的心里是怎样想的?),于是找了男生女生各一位。我的本意是赋予权利,但是,好像还是那样的纪律。
下楼去操场的时候,哪一组坐得好,哪一组先下去。这样还是有点效果的。
需要反思:1.一开始纪律应该掌控好,说清楚要求。2.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但是要坚定立场,不能无限妥协。3.及时奖励与惩罚,落实到具体表现。
上午观摩了两节语文工作室的两位老师的送课,很精彩,收获很多。
第一位老师,讲的八年级课文《老王》,出自杨绛之手。开头调节气氛的环节自然,而且肯定了学生的自己想法是最重要的,这对于这节课来说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除此之外,问题的设置环环紧扣,推进自然,品读课文可谓是非常之细。
点评时,其他教师给出的建议是:1.“品读”,有“品”,也有“读”,才是“品读”,“品”做到了,如果也能做到“读”,那么这节课会更加完美。
2.对于“我”愧怍。杨绛是一位知识分子,许多年之后还能进行深刻地自我反思与剖析,理解起来可能会是难点。如果加上这个问题,“我”可不可以不愧怍?是不是也开辟了一条新路呢。
亮点之处:1.找“我”愧怍的原因时,老师提到了句型:我愧怍,因为……,从这部分的……(词语,句子……)中可以体会出来。明确了要求,同时也在教学生如何说话,这也是很重要的。
2.愧怍的原因,可以从不同方面找,不做要求,培养发散思维。因为这里面蕴含的是一个学生学习散文能力的一个提高。
第二位老师,初中的课,杜牧的《赤壁》。可以说颠覆了我对语文的认识,因为她真的开辟了一个新模式,在诗词中找节奏点,2/4/6字平仄分开,平声延长读(这里同时蕴含着情景或情感),否定词“不”要强调,同时以唱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我从没见到过的。在品读诗词中,推进问题的解决,最后又进行了课外拓展,深刻地分析了杜牧的历史观点,品读咏史诗,需要体会作者的观点,这是最重要的。
众多的老师对这位老师赞不绝口,因为这种方式教学诗词真的是非常新颖,甚至有老师建议做成微课,共享。虽然量化的收获看不到,隐性的收获是有的,无可质疑的是学生掌握了咏史诗的学习方法。
成长度和增识度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
其实我不是很理解这两个名词。
我比较喜欢第一位老师。我清晰的记得我们小学讲课文貌似也是这个思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然后学生找到关键句,再分析。
对第二位教师,没有什么感觉,只是新颖。后来有老师提到了,根据学生的表现,你发现学生不熟悉赤壁后?你就要调整教学内容。(一开始确是有些低沉)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自视清高,认为其他人讲的都不好,这是不对的。我要去学着欣赏别人。
能够欣赏别人的人,也同样能得到别人的欣赏。
未来还有很多机会,我还可以去尝试,绝不放弃。
文/折耳猫 201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