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会删掉你的存档,摔坏你的模型,划烂你的屏幕,甚至还死乞白赖地要抢走你心爱的漫画、游戏、玩偶……他们的叫喊声回荡在每一家饭馆和每一节车厢里。”
这是百度百科对“熊孩子”的名词解释。
突然之间,“熊孩子”这个词就在网络上火了起来。到最后愈演愈烈成了大部分小孩子的代名词,这口锅小学生背的也挺沉。
“他还只是个孩子啊!”这句道德绑架似的求宽恕的用语也随处可以听得到,但有时侯对某些“熊孩子”本来就很生气的时候听到这句话恨不得和说这句话的人理论个三天三夜,仿佛在说“我熊我有理”!然而现实却没有给我们这个理论的机会,最后当然是在周遭人的鄙夷声中被迫选择原谅他!但是这个原谅的后续就是对“熊孩子”的恶意又加深了一层。
我本人对熊孩子的忍耐度真的不高。
大多熊孩子表面都有着天使的面孔,而内心却住着一只小恶魔。邻居家有个九岁大的小孩儿,长得挺机灵,看着也是活泼可爱。看上去与熊孩子丝毫不沾边的,可是他熊起来可能自己都害怕。下雨天到你家来个串门并且拒绝脱掉那双满是泥泞的小脏鞋;当着他妈妈的面抢过我的手机玩游戏并且给软件上锁打死也不说出密码……此类事情不胜枚举。
前不久看到一则新闻,在下班时期的地铁上,一位劳累一天的上班族小伙子准备在地铁上小憩一下,而旁边有一个因家长未满足其要求而不停哭闹的小男孩,哭声震动了整个车厢,小伙子忍无可忍小心提醒孩子的母亲却反被以“他还只是个孩子”为由骂了一顿。
由此可见,熊孩子的存在法则就是“你看不爽我却又治不了我”。
但熊孩子终归是熊孩子,并非所有小孩子都是“他还只是个孩子”的捆绑者。
前两天一位11岁的小孩送醉酒爸爸就医的视频火了。视频中一位小男孩背着一个红色的刺绣小包,提着小桶站在醉得不省人事的父亲的床边轻轻抚摸着父亲的胸口。据说他一个人在家,当察觉到醉酒父亲脸部发黑,小男孩冷静地拨打了120,然后接着联系了父亲的亲朋好友;到医院后面对医生的提问也是对答如流。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脑海中是否也能想到:“他还只是个孩子”?
当然,现在好像“他还只是个孩子”这句话大已经是熊孩子为所欲为的保护屏障了。
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其理由的,熊孩子也不例外。据研究,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极大,那么熊孩子存在最大的原因大概就在于父母。
古有“人之初,性本善”之说,当然,我并非说熊孩子所为是一种“恶”。每个孩子出生最初都是温和友善的,而后天的养成就在于父母的塑造了。
但大多父母都是以“他还只是个孩子”为由来宠溺孩子,给他充分的自由,便演变成了后来的“放纵天性”;而当孩子犯错后不变的依然是父母那套“他还只是个孩子”的理论。
所以说,熊孩子并非自己天生的选择,而是他们走进了父母设定的那套模式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