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化”是我们中国特有的民间“传统文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众所周知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欣赏“别人家的孩子”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坏就坏在当我们夸奖“别人家的孩子”时,并不是打心眼里在欣赏,而是羡慕的同时在否定“自己家的熊孩子”,并且想通过比较让“熊孩子”认识到差距,从而变得积极向上起来,从此誓与优秀孩子相比肩。事实上是:这样的比较,往往会让自己家的熊孩子越来越差,最根本的原因是父母在否定他,长期的否定会让孩子在挫败中产生认同,“我就是这样的,怎么努力也不如别人,不如放弃。”
这里面一个很大的误区是父母在拿各家孩子的优势来对比自己孩子的劣势,不问原因,不看条件,只管比较。
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点时,要想想或者问问这个优点是怎么形成的?自家孩子为什么没有这个优点?原因出在哪里?这样一分析,就不再盲目的羡慕而焦虑了,更不会盲目的去批评孩子了,而是知道了,如果希望自己孩子也这样,需要付出怎样努力来帮助孩子。
另一个做法,在欣赏别家孩子的优点时,也想想自家孩子的优点,是不是也具有别人不具备的长处?
让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真正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吧,你要做的是多多关心自己家的“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