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一次在收获杂志上看到长篇小说《繁花》并不知道作者金宇澄。只是因为小说写的是上海,原汁原味的吴侬软语,熟悉的生活场景,丰富的情节线索,还有几张颇有味道的手绘地图,吸引我只花了两天时间就读完了。后来推荐给朋友,再后来这本书大热,先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上海文学》的资深主编,而《繁花》源于他多年积累的有关上海的素材。
《洗牌年代》是作者自选的散文专集。说是散文,读起来更像是小说。不同的是人和故事不那么完整,没有什么结构。但很多细节的描写如同把镜头对准一个局部,用作者带着本土色彩的眼光,描摹着过去熟悉的生活,以及现在生活的上海。作为一个上海人,更能够体察到文字中微妙的情感。虽然他书写的时代跟我们还是有点距离,但有些是儿时听说过的,或者是童年经历过的。每一个细枝末节,都透着弄堂里的“烟火气”和小市民味道,读起来异常亲切。
先生自述在农场,和工厂呆过很多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上海人的小资被打磨得只剩下了行李袋里的零食和精致柔软的铺盖。即便如此,还是很难逃过被责罚的命运。《洗牌年代》里好多处描写那段生活,读来背脊发凉,不能想象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生活已经极不容易,人与人之间还要这样相互伤害。以前对那段岁月的了解,多半来源于小说,影视剧。觉得被迫害的都是知识分子,或家庭出身不好的人。其实,现实世界里血淋淋的伤害远胜过那些爆出来的故事。因为这种影响侵蚀着人们经年累月,也许至死都未曾释怀。
好的作品一定是来源于生活。《洗牌年代》里的文章许多是《繁花》里的素材。《此河旧影》里有我们熟悉的苏州河,两边活色生香的生活,由东至西通过八座桥来连接。《锁琳琅》里的理发师傅阿强,周旋在城市生活镜面里的小人物。《在愉快与期待中》被红旗裹挟着的热血青年。《合欢》里被抄家的大伯母,被迫搬进工人新村的蓓蒂。《洗牌年代》里神出鬼没的“独脚强盗”,被扔进垃圾桶的古董字画。《上海水晶鞋》里戏剧性的感情故事。无不弥漫着正宗的海派韵味。
“传闻和谣言,永生永世的徘徊。在大动荡或大平静的时代,是向光明剔透,毫发毕现,也是浓云笼罩的黑天鹅绒帷幔,可以揭开和掩盖任何的声音和细节。”带着复杂的心情,读这本书。作者描写的上海是被很多人既羡慕又揶揄的上海。许多老街道,老牌子,老的生活方式正在被发达高效的“魔都印象”所取代。虽然时代发展的年轮不可逆转,但总有一些需要留下的记忆。所幸有如此了解上海的作者,用他的笔帮我们记录了一座城市的风情。
四季的光影变化,风景各异,充满想象的空间。作家跟我们看到的,原本是同一个世界,但他们去聚焦,取舍,打光,过滤……于是,一切变得又生动,鲜活,更耐人寻味。《洗牌年代》,除了文字给我们的画面感,还有作者多幅精彩的手绘。想起小时候读的小说,都会有几页插图。这种老做派,也许是另一种对文字的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