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谈了思考力和做自己,今天这篇文章继续围绕思考做探索。我们对思考的定义是:观察身边一切人事物,观察它,了解它,探寻它,以此自我照见,学习成长。
基于这个定义,如何展开思考呢?
01 定静
首先,让心恢复定静状态。
在进行真正的思考活动之前,我们需要让心静下来,一旦静下来,就会发现大脑嘈杂的像菜市场。你需要彻底地静下来,让菜市场的嘈杂喧哗散去,让内心更深处智慧的声音冒出来。
乔布斯有在印度禅修一年的经历,及日常禅坐的习惯。他在办公室备一个蒲团,花大段的时间用于深度禅定,他从深度禅定中获得答案。
蔡志忠每天凌晨 1 点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站在窗前思考——聆听宇宙的声音,心灵会告诉你一些早该想到的事。
先思考这一辈要干什么,再思考目前要干什么,最后思考今天要干什么,想清楚就坐下来开始工作。而后连续工作到下午 1 点或者 2 点,吃午饭,吃午饭睡午觉。下午 3 点以前不和人交流。他没有手表、手机,因为不想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天黑了就睡觉。
“大家可能不知道,我们每天清晨一醒来,不去看报纸,不去看新闻,不去看电视,不去讲话,每一天都像新的开始。你会看到未来。如果你落实为讲话,你就坠入凡尘,坠入昨天。”(参考文章:蔡志忠|向死而生,思考为一切之先)
我曾参加过「十日内观禅修」,而后又持续早晚禅坐一个小时,因此对人在定静状态和浮躁状态的不同有切身体会。我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远离手机,关上房门,不与交流,不看讯息,用来专注写日记。
倘若需要做决策或写文章,则会提前通过阅读、禅坐、散步等方式,让自己静下来,在定静状态来思考、做决策。
你可以选择适合的方式,无论是跑步,散步,练字,阅读等,总而言之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静下来,去思考,去聆听内心的声音,直到获得答案。
02 冥想
思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接近冥想的状态。
克利须那穆提对冥想的描述比较应心:「冥想并非词句、咒语或者自我催眠这些虚幻的麻醉剂。它只能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发生。它必须发生在夜晚的安宁静谧之中,当你忽然醒来,发心头脑很安静,此时就有一种特别的冥想在进行。」
「冥想是一种没有任何动机、没有言语、没有思想活动的运动。它必须是一件毫不刻意地作出的事。只有这样,冥想才是无限中的运动,对于人类来说才是不可估量的,没有目标,无始亦无终。」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保持冥想状态,那意味着随时随地可以进入更深的沉思,大脑中寂静无声,你随时和内在更高的智慧保持链接。
这样的人对当下拥有觉知,他们更少被情绪牵引,他们像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和生活并从中学习。这是我理解的思考者的状态。
这也是对生活抽离的状态,比打坐时的定静有更高的要求,——实际上有一种说法是:「真正的禅坐从离开蒲团的瞬间开始。」
03 抽离
抽离也需要做准备和训练,我们可以先尝试在定静中抽离。
诸如在内心宁静状态下,尝试让自己抽离,像漂浮在半空中一样去看自己。可以回顾你这段时间苦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回到那个场景。
假如那个场景是七八个人正在会议室开会,抽离状态下的你就像浮在半空,会理解每个人的角色和诉求,你从更深的人性层面理解了他们。
假如你觉得自己被排挤,不妨也抽离漂浮在半空看那些场景,回顾那些被排挤的画面,你可能对此事会有更客观、全局的看法。
这个练习可以让我们快速从个人狭隘视角中跳出来,站在更高、更客观角度来审视且作出回应。这个练习做的越多,我们越会深刻体会到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
随着练习的增多且娴熟,我们随时随地处于抽离、旁观者状态,日常生活就会变得无比美妙。我们就像从内心深处请出另一个更智慧、更客观的自己,随时随地观察着自己,引领着自己。
这是以心为师的状态。
04 照镜
当我们以心为师,也就同时以身边的一切人事物为师,我们成为了生活的观众、观察者。
笛卡尔说:「我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
于是趁着年纪还轻的时候就去游历,访问各国的宫廷和军队,与气质不同、身份不同的人交往,搜集各种经验,在碰到的各种局面里考验自己,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食物,以便从中获得教益。
因为在我看来,普通人的推理所包含的真理要比读书人的推理所包含的多得多:普通人是对切身的事情进行推理,如果判断错了,它的结果马上就回来惩罚他。」
《谈谈方法》作者:勒内·笛卡尔
照镜的第一个层面,是把身边的人事物和生活本身当作一面镜子,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言行、生活轨迹,来看见自己,调整自己。
诸如我们总看到成功学说要足够努力、优秀、自律,拥有各种技能、资源及坚守,就会成功云云。而我在 2016 年深入观察身边深入接触的创业者,发现他们真的非常努力、非常聪明、非常优秀,也具有各种技能和资源,一直在苦苦坚守创业,但是他们并没有成功... ...他们对外也许自信昂扬,可是私底下迷惑,苦苦求而不得。
观察的结果使我产生质疑,我决定探索「正确的路径」——是这个原始动力推动我做一个又一个心理个案。
如果有足够的定力,生活的每个当下、每个难题,都是照镜。身边人就是你的镜子,身边人的认知水平照出你的认知水平;你遇到的难题,照出你能力水平;别人对你的态度,照出你的素养水平。
《大学》里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小人见到君子,会尽力使自己端正起来,掩饰自己恶劣的一面。
若小人在你面前赤裸裸呈现自己最自然恶劣的一面。你可以归因于外:「他就是这样的人,没药救了」。也可以归因于内:是我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需要提升,每个人都渴望美好的事物,当我活成一道光,也许就能点燃他的光芒。
05 老师
当我们把身边的一切人事物当作老师,同时就从内心移除了权威。这是一种谦虚和自信并存的美好状态。
谦虚在于,像笛卡尔一样在世界这本大书中寻求学问,通过做生活的旁观者而学习;自信在于,相信自己的理性和内心,把一切局面当作考验,「随时随地用心思考面前的事物,以便从中获得教益。」
我做心理沟通的方式之一是访问,通过一个又一个追问来厘清问题,让沟通对象从自己内心找到答案,——我给不了任何答案,我只是一面镜子,访问,照见他们内心已有的。
而每一次的沟通,都会让我再一次震撼于人的「本自具足」,——我们每个人内心其实有答案,有理性,只是被各种恐惧、自卑、不安全感障住而不敢面对/承担而已。
我们不敢面对内心,就像久居黑暗中的人不敢面对阳光一样。
如何掀开门板,让阳光照进黑暗?
放下权威,放下外求。没有外在的权威可以给我们答案,成功往往不可以复制,不要迷恋任何外在的权威,不要向外界去寻求答案,潜入你的内心。
像笛卡尔一样,「下定决心,除了那种可以在自己心里或者在世界这本大书里找到的学问以外,不再研究别的学问。」
如此,我们放下一位或几位具体的权威/老师,却收获了更多的老师,——世界这本大书,身边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的老师。
如此,你不再将自己的大脑当作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你不再透过别人的言论去理解世界,而是直接融入生活本身,直接观察世界本身。如此,你不再面对权威/老师才能学习成长,你可以随时随地、360度无死角的学习成长。
以心为师,以世界为师,以生活为师。
06 南辕北辙
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对魏王说:
今天我来上朝的时候,在大道上看见一个人,让他的马车正对着北面,对我说:“我想去楚国。”我说:“您去楚国,怎么要朝北边走?”他说:“我的马是良马。”我说:“马虽然是良马,但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准备的路费很多。”我说:“路费虽然多,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说:“我的车夫很善于驾御。”
这些条件越好,那么他将离楚国越远啊。
《战国策·魏策四》
先找到正确的方向,再出发上路。
一位沟通对象说自己已经三十多岁了,事业上还一事无成,希望能够有明确的事业方向。
我问他,「你的问题是什么?」
他说:「问题是我需要一个明确的事业方向,然后坚持做上五年、十年。」
我追问,「有没有人在某个方向上坚持了五年、十年却没有成功、原地踏步的?」
他立马想到认识的一位朋友,潜心钻研易经十年,现年近四十,生活却越来越窘迫。易经朋友掏心挖肺规劝他:「你不要一味自己钻研,也要学会接触市场,学会销售。」
于是他更正:「我不仅要在蓝海市场坚持五年、十年,还要增加销售技能。」
我继续追问:「你生活中有没有人销售很好,坚持了五年、十年,资源人脉都很好,却没有成功的?」
他陷入沉思,确实有。
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坚持、销售等能力这些都重要,但是这些都工具而非目的,——这些就像是跑得快的马,充足的盘缠,很高的驾车本领,但不是正确的方向。
我们一不留神,就陷入「南辕北辙」当中。
现实生活的一切遭遇都是果,生活遇到的的种种困扰,照镜出我们需要唤醒洞见本质的智慧。提出正确的问题,就是通过追问,探索到树根,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
通过现实这面镜子,我们觉察自己,反省自己,修正自己... ...。
这并不容易。生活本身也不容易,现在整个经济形势很差,大家都很艰难。唯有自勉,唯有继续勤练内功,在艰难时刻,希望是像钻石一样宝贵的东西。
「我希望你能充分利用时间,
希望你能看到令你吃惊的东西,
希望你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感觉。
希望你遇到具有不同观点的人,
希望你过上让你自豪的生活。
如果你发现生活不如意,
我希望你有勇气从头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