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侯老师的心性成长营的第十一课:克己。
出处源自孔子“克己复礼”。克,用力对决/去除;己,私也,贪嗔痴好恶。在阳明心学的传习录中提到,“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着些自家意思(私意),便过不及,便是私。” 天理是自然之序,人欲就是添加了“我”的部分。所以天理,并不是没有了喜怒哀乐,而是自然而然的情绪,我们不加干涉,就是对的,中和的。因此,以天理战胜私欲,复其天性,即是克己。
目前广为流传的“克己”为“忍耐”,这是第二义,属于身体行为层面的限制和克制。从心体层面才是第一义,因为身体上的克制力量是有限的。比如看手机玩微信,通常我们刻意克制往往克制不住。“外缘”“逻辑”“气血涌动是不对的”是三座大山,障碍我们看到真相。“认知”当下的私意萌动,是我们用力的部分,不是指气血的萌动。体会贪嗔痴附着在气血上的感觉,六祖说:烦恼即菩提。在烦恼中有一颗心,不断的感知,就是真正的功夫之所在,并非心理学层面的意思。
所以,无私即是克己。勤者得之,仁义者用之,故名曰“天禄”,即是老天给的,用来用的。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注意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捉老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年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初学必须思。
所以我们觉知心动的那个震动的当下,意的本体是知觉,就是心动的那个当下,震动之时,我们觉知到了。因此我们要在这个“心动”之时做功夫,心一动,意即知,此时脑层面并没有介入,因为只是“知觉”层面。这不是一道智力题,而是一道感觉题,一道体验题。
所以不要以为心里内在蠢蠢欲动了,就是动人欲,此时,关键是你有没有“克”它的力量在里面,这个是唯一的重点。所以一念萌动,气血动是天理,云卷云舒,朝来潮去皆是天理,用没有用力,把人的欲望攀附在“天理”之上,好恶之类,这才是人欲。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如何用功夫,找到了用功的方向。所以阳明心学的经典之处就是“明心”,老天会自然让我们“见性”。
佛陀讲”明心见性,见性即成佛“,阳明说”念念存天理“,论语讲”明明德,止于至善“。
如何克去?是用力吗?
答案:你只是看着他,练习它不用力,而不是用力。人生就是把握无数个当下,持续在当下下功夫,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立志与克己,互为体用,可谓万法之源,皆是当下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