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
带孩子出门,妈妈给孩子穿衣服鞋子,准备出门要带的东西,水壶、纸巾、尿不湿、水果、奶瓶奶粉辅食盒等等。爸爸酷酷地站在门口,拿着车钥匙,一脸无奈的看着忙碌的妈妈,彷佛已经等待了千年之久。
万一再出现点临时状况,比如孩子拉粑粑了,孩子衣服脏了,妈妈还要继续给孩子收拾,爸爸开始不耐烦的催催催,妈妈也是满腹的委屈烦躁,碰上心情不好的时候,妈妈的小宇宙也会爆发,家庭大战就此开幕。
爸爸催,妈妈忙,孩子添乱最在行,出门之前总会有些状况发生,很是影响愉快的心情。看起来爸爸是最不善解人意的那个人,不帮忙还总催,但也不能完全怪爸爸,要怪,只能怪人类的大脑规则。
01 大脑规则——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大脑科学家约翰·梅迪娜认为,大脑规则是人类大脑如何工作的事实。每一条规则,都是根据行为心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大量科研成果得出的。这些规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照顾下一代。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约翰·梅迪娜指出,人类的“大脑规则”中,有一个规则是“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用这个规则来解释爸爸的行为是最恰当不过了。
约翰·梅迪娜的父亲,也和文章开头的爸爸们一样。
在约翰·梅迪娜小的时候,全家准备出游,约翰·梅迪娜的母亲给两个孩子收拾东西,父亲从帮忙,还会不耐烦的冲出房间,一屁股坐在驾驶座上,不停的轰油门表达心中的不满。
约翰·梅迪娜成年后,也曾和父亲一样,看着忙碌收拾物品的妻子,不耐烦的冲出房门,坐进车里,想要轰油门发泄内心的不满。
但当约翰·梅迪娜独自带两个孩子外出时,他才意识到,原来带孩子出门要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
爸爸们不知道出门的准备工作有多少,妈妈们很清楚。但爸爸们看不到妈妈的辛苦,只看到了妈妈的墨迹和磨蹭。你看到的,只是你想要看到的,大脑的这一规则就导致了“感知不对称”的问题。
02 感知不对称——冲突的元凶
1972年,社会学家爱德华·琼斯和理查德·尼斯比特提出,“感知不对称是导致大多数冲突的元凶”。因为感知不对称,就导致两方的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
比如,应聘者去面试,结果迟到了。对这件事情的评价上,应聘者和面试官就会出现“感知不对称”。
应聘者认为,迟到是因为交通堵塞,是外界环境的原因。面试官可不会这么想,他认为是应聘者不负责任,对面试不够重视,应聘者应该事先做好准备。
为什么两个人会产生不一样的感知呢?人类的大脑只愿意看自己想看的东西,所以,在解释某一事件的时候,会朝着对自己有利,让自己舒服的角度去解释。
别人成功了,那是他运气好,自己成功了,是因为自己优秀。同样的,别人失败了,是别人没本事,自己失败了,是环境不好。
这也就解释了,来参加应聘的人用交通堵塞来为自己开脱,面试官把迟到归到应聘者的个人行为身上。
发生矛盾的时候,人们都会认为自己是公平的,没有任何偏见,别人才是错的那一方。每个人都这样想,矛盾就很难消除。如果能够消除信息的不对称性,双方都能获取同样的信息,同样的感知,矛盾和冲突也就能消失于无形了。
怎样能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呢?那就是“培养共情力”。
03 培养共情力,消除感知不对称
什么是共情力?共情力,就是理解他人。共情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共情是一种选择,一种理解他人的选择。
- 共情应具备的三个能力
第一,情感识别能力
情感识别,就是要识别他人的情绪变化,这是共情的前提。
第二,移情能力
移情,就是观察到别人的情绪变化后,在头脑中想象对方所处的环境,然后思考自己可能做出的反应,也就是换位思考。
第三,划定界限
共情,是要理解他人,但真正的情绪永远发生在别人身上。划定好界限,理解他人就够了,不能强求别人一定要按照你的预期去反应。
具备了共情的三个能力,当你发现对方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共情来达到有效的沟通,解决可能的冲突和问题。
- 执行共情,两步就够
共情的步骤很简单,但效果却出奇得好。共情只需要两个步骤,描述你所观察到的情绪变化,推测情绪变化产生的原因。
在《让孩子的大脑自由》中,约翰·梅迪娜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位妈妈有个15岁的女儿,他们约定好了孩子必须要在午夜前回家。但有一次女儿没有遵守约定,凌晨2点才回家。妈妈很生气,女儿看起来除了害怕,还有一些委屈。
这位妈妈本来要大发雷霆,但她忍住了,她想试试共情。于是,她平静的问女儿,“你是不是很怕我发火?”女儿点点头。妈妈继续说,“你看上去状态不好,好像被人欺负了。”
妈妈随即进行共情的第二步,猜测女儿不开心的原因。她接着说,“你和男朋友吵架吗?”女儿听到这里大哭起来,说,“他和我分手了,没人送我回家,我才这么晚回来”。女儿扑在妈妈怀里大哭起来。虽然事情不是那么愉快,但母女间却没有因此产生隔阂,母女间的感情变得更加深厚。
如果这位妈妈没有选择共情,而是雷霆大怒,又害怕又委屈的女儿,可能会选择和妈妈对抗,或大吵大闹,或冷战,或者做出更过激的行为。
共情能力的提升,不但会让亲子关系更融洽,还能促进婚姻和谐,让夫妻彼此理解,关系和睦。
行为学家约翰·戈特曼,通过研究发现,共情指数是决定婚姻质量的自变量。用这一变量预测夫妻离婚的可能性,准确率接近90%。
如果妻子觉得丈夫能理解自己,倾听自己的心声,同时丈夫愿意根据妻子的建设性意见改变自己的行为,婚姻就不会出问题。妻子得不到理解,婚姻才会出问题。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结论用在丈夫身上却不成立,丈夫的想法是否能被妻子理解与离婚率无关。
看完这篇文章,了解了大脑规则的爸爸们,不要再对妈妈催催催了。和妈妈一起收拾出门的东西,帮妈妈拎拎包,抱抱娃,减少些“感知不对称”。还有,如果你还不会共情,不懂得如何共情,那就赶紧补补课吧,毕竟,你们的共情能力,决定着婚姻的质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