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到底何为气?中医里的气,真真难以言明。近来两月读四圣心源数遍,又旁读他著,稍有所得。教材里有言阳气、精气、元气、中气、宗气、营气、卫气,是不是傻傻分不清楚。黄元御老先生则以简明的一气周流便将博大精深的人身生理尽数展现,初学者不要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所以,小水牛在写《四圣心源习悟记》的序言里,就提到看到《四圣心源》这本书就像一位成天瞎练的习武少年手中突然从天而降一本武功秘籍,我深有同感,多年的茫然摸索似乎终于有了一点门道。
回归正题。首先一气周流的核心在于中气。最开始阴阳一体,气含阴阳,清者上升为阳,浊者下降为阴,清浊之间则名中气。故中,是其质为不清不浊,也是位于中心位置。中气在五行为土,中气上升,升而化火,升至半时则为木,降而化水,降至半则为金。故五行无非中气的升降变化而已。而五行其本质为阴阳之气,五行之生克,不在于质,而在于气。比如,水克火,绝非以水之液态之质将火扑灭,而是以水之阴性将上炎之火性降伏。中气与五行关系了然,则对应至人体脏腑即易代入。确实,每每感叹,人之道,真是天之道也。凡是人体的疾病,都可以代入到自然、天地得到解释。
中气是为人体运行之枢纽,一气周流论在百病治疗思路简明,只是侧重不一而已。那么在上述那么多的气就不再管了?当然不是,我认为还有重要的几个气需要深入理解一下,像元气、宗气。按照部位来说,宗气在上(胸部),中气在中(脾胃),元气在下(少腹脐下)。当然不必绝对地认为这三个气就互不相关,因为气在人体内运转都是整体流走的。
首先说元气,可说是先天之气。在胚胎初生之时,先有元气,元气得母亲荫育而后生督任二脉,至形体脏腑皆备,脱离母腹,则不再通督任二脉,而与后天之根(肺)相接。此时的元气坐镇中宫,闭门休养,非耗损到极致而不用也,故人之将死,则元神涣散,此时用山茱萸功大于参芪,因后者善补后天之气,而山萸肉可敛涣散之元气也。
而脱离母腹后与肺相接的气,上升至胸,则为后天之气,是谓宗气。何为宗气,可参考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里面的“大气论”,宗气即为大气,大气下陷可使人猝命,即所谓“一口气提不上来”。名方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为主,亦是从脾胃而论,言大气至关重要者,应是从张锡纯起。因此拟制升陷汤、理郁升陷汤、回阳升陷汤三大名方,对于呼吸短气者适用独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