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晚上,參加了國中同學會,與自己舊有同窗話當年的瘋狂與頑皮,聊得不亦樂乎,聊完之後,又有續攤,本來很猶豫是要回家還是去唱歌,但後來,
還是選擇走向唱歌這條路,
與同學打屁、聊天到了12點半才回到家,在睡前的書桌前思考,為什麼我一定要跟去?其實我可以拒絕他們,然後回家好好的做復盤、讀英文、寫成長帖也好,但是我就是忍不住這種娛樂性的場合,所以最後還是去參加了,接著,在包廂中與朋友談天,話題涉及感情、未來、之前的高中、大學發展。
坦白說,讓我體悟到很深的一些概念,首先我先澄清,我並非國中這最優秀的同學,我僅是把我看到的正樣本、負樣本整理出來,寫出來並非全部否定他們,而是讓自己透由紀錄,
給於自己一個較深的思考面向。以下開始。
一、喜歡濃烈的情緒渲染、追求立即性的反饋:
在KTV唱歌時,朋友間追求一種情緒上的認可,雖然沒有髒字連篇,但從點的歌曲、談吐來說,感覺習慣在一件事情中快速形成閉環,立即加入自己的主觀判斷,舉例來說:A同學與B同學討論,在大學中本科學到了什麼?之後想要做什麼?等等話題,儘管大家都說,大學學的與之後工作可能很多都不同,但彷彿大家都本這句當作一個不可違背的邏輯,躲在這句話中,好像就不用盡自己的學生本份,然後跟他人表示,其實本科的自己都沒學到,學到的比較多是帶營隊、與人相處,當然,以我自己角度出身,我沒有資格否定他們,原因在於我自己也沒有把本科的專業學到極致,但是,經過S文章洗禮後,自己發覺在大學期間,把本科專業學好,是一種本份、一種磨練、一種訓練自己專注肌肉、訓練自己把一件事情做好(儘管不喜歡)的能力,簡單來說,如果在很多黃金學習期間放水,然後只讓自己照著自己的情緒走,不肯遵守規律、不肯踏踏實實去學習,到頭來可能只是一種自嗨,但這種自嗨,不會立即性的給你傷害或反饋,而是在10年之後、20年之後,彼此的差距就會是不同世界的人了。
二、反人性的事,可能是有助益你成長的
在談話中,我發覺這群國中同學在高中時,就開始交男朋友、女朋友,可能自己讀書這塊就漸漸荒廢,然而在大學期間,也看不起自己的專業,所以也不斷放水,以至於現在可能落在一個不知如何抉擇未來的窘境中,於是我往後前回想,到底,國中、高中到底適不適合談戀愛?
我想,假使是我是國中、高中生,一定贊成,假使遇到長輩的反駁,我可能會露出一副你們很八股、你們不懂情調的表情,但是,從現在之後,我會覺得在自己的學習道路上先把自己的價值提升,由其實專業學好、做到極致,把自己的價值提升了、變得有趣了,我覺得那時候會更適合交往,簡單來說,我覺得走到交往是一種結果,而非一種目的,而長輩讓國們國高中部談戀愛,很多時候是踩在一個對你有更長遠注意的概率上(雖然你可能有一堆反例),因此,抽象化思考出來,很多時候踩在一個對於成功的大概率上,遵守規律,忍著自己人性的驅使,對於自己會有更長遠的助益。
三、每人生下來參數就不同,追求公平意義不大,成長得先從自身出發
坦白說,上了大學、去新加坡暑期學校、去北京實習後,我更能體會S所說:”世界是一个数轴,你不管处在任意位置,往上看往下看都是正负无穷。你不管进步到哪,都会看到,牛逼到无穷的人,和傻逼到没底线的。就看你的目光往哪放,如何要求自己了。"
現在的狀況,我認爲自己看到負樣本,心裡有產生警惕,提醒自己要好好努力;但看到正樣本,往往會覺得自己被碾壓了,然後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的麻痺中,覺得自己好像也追趕不上,然後產生一種啥事都不想做的情緒中,此刻,我知道要得去坦蕩蕩接受碾壓,但讓理智與情緒上有一致,得需要行動量的積累、跟實際經驗的堆疊,所以,還是得持續行動、持續思考、持續復盤。
做完三個反思後,我再次回顧自己做出一同去KTV的決定後,我發現自己還是太過浮躁、對於拒絕的意志力還是不夠堅定,然而,我還是會陷於一種“取悅他人”心態中,希望他人覺得我有趣、好玩的心態中,但是,假使要進步,我就得克制這些型格,讓自己把專注力放在成長上。
總結來說,這次的同學會受益還是很大,至於“取悅”這個話題,改天再來寫篇天文章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