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是余光中《乡愁》最开头一段,也是最为熟悉感同的一段,这首诗更深的寓意旨在台湾跟大陆割舍不断的血脉关系。经典的诗句表达了无数远方的游子对故乡的向往与眷恋,牵挂、思念,还有坚强中透着回不去的无奈。
《乡愁》中的人们因为战争远离故乡,《回到故乡的陌生人》同样是讲述远游他方的外乡人,但主人翁最终却因为战争回到故乡。
全书从踌躇满志的学子本着扎根美国的黄金梦开始,前程似锦、情爱初开之时,却止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梦想一旦被渲染政治因素、国家利害,必定让人举步维艰。
作者莫欣·哈米德,英国作家,文坛鬼才,生于1971年。他的作品两度入围布克奖,入选和荣获多达30个文学奖项多次登上畅销榜单,已被译成超过35种语言。
主人公昌盖兹,一位想要出人头地,巴基斯坦没落中资产家庭青年,通过自身努力与聪颖天赋,留学美国。依靠全额奖学金和勤工俭学,完成普林斯顿大学学业。又凭着全优的成绩,在上百名普林斯顿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家全美顶尖评估公司的雇员。
得到一份人人羡艳的高薪,加入顶尖精英的团队,这都让他深感骄傲并以此为荣。不仅让他摆脱了贫困,也让远在故乡的家人倍感自豪。
昌盖兹以为他已经融入了这个陌生国度,肤色不算最黑、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以美国人特有的方式行事,接受美国人开放的性思想。那时的他,并不曾把自己当成一个巴基斯坦人,一个穆斯林教徒,而是全球顶尖公司的实习生。是的,跟家乡杂乱无章、卫生堪忧的城市相比,纽约的高楼林立、金碧辉煌让他在这一巨大差距中,深感羞愧。
毕业旅行中相识的美国女孩艾丽卡,气质高雅,家境优越,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同样也吸引着昌盖兹,他竭尽所能地靠近心仪的姑娘。在她的带领下,他努力去融进新社会的世界,迎合着各种场合的新环境。
书中有一段讲到,我觉得自己正在进入纽约的上流阶层,我的家庭却逐渐退出拉合尔的上流阶层,也许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新的环境为什么会使我心满意足。
幸福感来自于对璀璨未来的期许,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跨越地域界限、文化差异、宗教信仰,走向爱河。然而,随着和艾丽卡的交往,昌盖兹发现她自始至终没能忘记死去的前男友,一直生活在思念故人的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无力走出。无论家人男主怎么努力,美丽的女孩日渐孤僻憔悴,最终禁锢在虚幻的记忆中。直至结尾,失踪后的艾丽卡也不曾出现。
9·11给骄傲的美国人带来的冲击是不可估量的,它最终演变成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战火连天的阿富汗、热锅上的亚洲各国、流离失所的人们。
9.11时刻刺痛美国人的神经,世贸中心的残骸,也时刻提醒着生活在美国的异乡人,他们已经越来越被周遭隔离、怀疑、仇视。
在世界多个地方的主要冲突与对峙中,美国一直在充当主导者,即充当援助者,也充当制裁者,它在全世界管闲事的处事方式让人无法忍受又无法摆脱。
昌盖兹或许从外表上与故乡格格不入,但内心深处从未停止对故乡的渴望。胡安·包蒂斯塔帮助他拉开了帘子,让他看到美国后面掩饰的东西,让他陷入更深的自省。他不想挣扎于是否继续效忠于一个正在摧毁自己国家的国家,不想变成当代的苏丹禁卫军,不想成为美利坚的仆役。与其将家人置于战火的威胁下而倍感煎熬,还不如放弃金光闪闪的履历。徘徊纠结,最终带着对杳无音信爱人的念念不忘,回到了拉合尔。
本以为的灿烂梦想与美好爱情,最终却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疾病,让人类软弱无措;战争,让人类残酷无情。被抑郁折磨而消失的女友,反恐斗争中被害的同事,在生存与信仰困惑中挣扎后,就算怎么悲伤和痛恨,回到家乡后的昌盖兹,如茧化蝶。
拉合尔,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主人翁并没有告诉我们它到底美不美。但是我想,无需再掩饰的民族主义、放下冲突所带来的身份焦虑,义无反顾的归属感,故乡,在他心中,无处可比。
我们一生会走过很多地方,但只有一个地方叫故乡。故乡在,我们就有一个时常想奔向的地方。
走走寻寻、停停看看,那个叫故乡的地方一直都在。
战争,让人间不值得。
但人间很美,故乡更美。
作者文章:月丫读书 - 首页
下一篇:《以她之名》,应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