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四年级的笔友在来信中问我:“孩子的快乐重要还是成绩重要?”
这个问题,问得真有水平!
我给她的答复是:“在快乐中取得的成绩,才是最辉煌的成绩,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绩。”
这个答复,答得真没水平!
反正,换做是我,对这样的答复,肯定不会满意的。
既然如此,为何当初不给个满意的答复?
满意的答复,只能自己给,别人给了也白给。
以我为例。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这句话,始终在我耳边萦绕。开学典礼上能听到,升旗仪式上能听到,主题班会上能听到,音乐课堂上,也能听到。
总是“沉浸”在快乐中,自己真的快乐吗?
这么说吧,如果把学习剔除,那我简直快乐赛神仙。
求学多年,快乐对我来说,就像是老鼠的尾巴——一直都在,却也长不了。
体育场上疯跑狂追,那是真快乐;大扫除时边干边玩,那是真快乐;出个主题板报爬上爬下,那是真快乐;做个化学实验见证奇迹,那是真快乐……
短暂的快乐之后,又得重回课堂,而在课堂上,真的难觅快乐的踪影,即便幽默十足的任课老师,幽默的背后,貌似也跟成绩息息相关。
为了成绩的学习,对我来说,苦远远大于乐。
有人把学生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不得不学习的,是学生;
第二种是为了父母或者别人学习的,可能成为学霸;
第三种是为了自己,超爱学习的,绝对能成为学神。
学生时代的我,梦想做后两种,事实上,只是第一种。
多年以后,当因生活所迫,不得不再次求诸学习时,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而此时的学习,早已不同于学生时代的学习:没有课堂,没有教材,没有老师,也没有成绩。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了主动学习者。
现在的学习,快乐吗?
苦不堪言!
但,这样的苦,我愿意去吃,而且,吃着吃着,就尝到了甜头——乐,在其中!
此前,我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吃了这么多年生活的苦之后,才肯吃学习的苦?
后来,一位老师在他的著作中,解开了我的疑惑:
学习的苦是主动的,清晰的;生活的苦则是被动的,渐进的。而人都是有惰性的,相当一部分人会在惰性的驱使下,选择承受生活的苦。
那些选择吃学习之苦的人是如何克服惰性的呢?
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早早就意识到:学习的苦,仅仅是枯燥的苦,短期没有回报的苦;而生活的苦则是绝望的苦,是长期没有出路的苦。
生活的苦难可以被疲劳麻痹,被娱乐转移,无论如何只要还生存着,行尸走肉也可以得过且过,最终习以为常,我们称之为钝化。
学习的痛苦在于,你始终要保持敏锐的触感,保持清醒的认知和丰沛的感情,这不妨叫锐化。
生活的苦大多是可重复性的,而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持续地经历同样的苦时间久了,痛苦的体验和效应会逐渐减弱,让人进入习惯性无助的状态。这种状态虽然不是特别舒服,但久而久之也不会特别难以忍受。
但是,学习的苦是非重复性的。学习本就是认知边界不断拓宽的过程,需要你主动思考和汲取,而学习的过程往往是循序渐进的,不如生活的痛苦那样重复,所以你无法进入麻木的状态,而是需要不断面对新的知识和学习目标。
前者可以通过眼前的娱乐来自我麻痹,让自己对痛苦的感知渐渐丧失。而后者却只能在长久的学习积累中,慢慢感受到知识带来的好处和力量。
一个是眼前伸手可得的欢愉和快感,一个是延迟满足感的精进过程。
毫无疑问,大多人会选择前者。
学习其实并不苦,苦的是早已被生活消磨掉的好奇心和敢于对未来抱有期望的勇气。
回答上回中留下的问题:如何才能在快乐中取得辉煌的成绩?
时时好奇,日日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