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艺术》这本书十分厚,在我的办公桌上放着,谁看到都会来翻一翻,然后说一句“好厚啊!”大约也是因此,竟然没有人说“借我看一看”。我在写这篇书评时,并没有从头到尾的看完这本书,只是在空闲的时候阅读过一些章节。
客观的评价一下,“一本再版过14次的书,怎么可能不是一本好书?”
书中我看完马上就想提笔写点什么的,是【情绪:感觉、思考和沟通】。
在链接里:有人收到了一封恶意邮件:他刚刚发表了一篇关于比尔盖茨的文章,带着愉快的心情打开一封邮件,期望得到同行的反馈。但是那位在报纸上开设专栏的作家给他写的邮件是:傻X,屁眼,拍马屁,吹嘘...诸如此类的词语。他感到阵阵寒意,如同发高烧的人打寒战。他形容这种感觉像是有人在他的胸膛中刺入一把冰刀。
他想,这个人如果打电话跟他这样说,他可以挂断电话,之后不会再接。如果当面跟他说,他可以扭头就走。如果在街上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直接警告他。他还假设,如果专栏作家给他写的是一封信,可能他也不会用到“屁眼”这样的字眼。因为他在信封上写下地址的时候,还可以再三考虑一下。但是发电子邮件,他就不会再考虑了,因为他只要点击发送就好。
这就让我想到现在的社交平台,不说其他,只说豆瓣。大家一定也发现了,不管是什么样的“我说”和“评价”,下面都会有很多人上来“骂娘”。说句实话,我很少在豆瓣里说很多反对意见,是因为我怕我跟人家吵起来我吵不过人家,我会哭的。生活里,我也极少跟人吵架。怕打不过啊!这话说出来,是有点怂。但是难道不是吗?就算很生气很生气,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比控制别人的思想简单啊!
在《沟通的艺术》里,提到“情绪感染力”。我们的情绪会受到周遭感觉影响,这个过程会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假如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影响其他人。私以为这是一种莫大的善良。
我是常常在豆瓣广播里吐槽的,各种各样鸡毛蒜皮的小槽点,只为自己当时有个吐槽的窗口,为了一时爽。这里非常矛盾的是,有时候我吐槽我的老板,或者感慨自身的各种不如意之处,这些表达我的情绪的广播,常常会有人来点赞,或收到一些回复。我明白这样的“情绪”会感染到别人。发在网络上就是一件可能并不“人道”的事情。但更多的,这里可能也是我情绪的一个树洞。你可能不介意旁人经过的时候看一看你的树洞,对你的树洞进行一番评价。但你也一定很介意,有人往你的树洞里“泼粪”吧!若是有相同的经历,大家一起哈拉几句就好啊。大概的形容就是这样。
其实,处女座希望世界和平!
所以,需要越来越多的自我沟通,来控制好你自己的情绪。
我有一个朋友,我很喜欢和她聊天。其实与她聊天,并不能获得比如我在A与B之间犹豫,她告诉我A好或者B好,我并不能获得这样准确的意见。可是与她聊天就是特别开心。后来我才发现,她从来不会为你做决定,她听完你的犹豫后的第一句话是“恩,我明白你的感受。那你觉得你心底里最想选的是A还是B?”对,她会让你自己去思考。在你表达结束后,她会说“你看,其实你自己是有主意的,我知道你只是在犹豫而已。放心吧!我支持你的选择,你的选择不会错!”…因为她这样的性格,我会越来越喜欢与她沟通。并且在如今与她相隔很远后,我能够自己与自己沟通。将想对她表达的思维,自己对自己说一遍。理清自己的情绪,痛快的下决定!
这个话题还有很多例子可以举。
比如男女朋友之间吵架,非常不开心。情绪比较外露的女人会更多的先说分手。这种大张旗鼓的分手当然只是为了挽留。而情绪不那么外露的男生,当他们一旦说了分手,就会是真的分手。
比如与父母之间有隔阂。假如你当时内心没有自我沟通,就将一些“狠话”放出,父母因此会很伤心。同理,你也一样。
书上说需要“辨识感觉、说话和行动之间的不同”:你感觉到某种情绪,并不意味着你会把它说出来。——你感觉到某种情绪,并不意味着你要把它说出来!就是这样。阅读《沟通的艺术》,先学习好自我沟通,从自我沟通中学会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