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解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老子所讲的真正的“无为”。
庄子提到了“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头,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即称之为“至人”。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至人”的境界呢?
“无我”即忘记自我。
道家讲,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做到至人无己。
当世上发现了铁的时候,大树们就忧虑着未来的命运……
它们质问上苍:“既生树何生斧,是谁发明了这种恶魔般的凶器?”
上苍回答:“如果不是树提供了斧柄,光是这块铁怎能伤害得了你们?”
噩运形成的缘起,往往是因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身。
无我之境,乃至境;忘己之人,乃至人。
这种“无我之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很难达到的境界。
至于“至己之人”的至人,更是望尘莫及。
但是,很难达到并不是达不到;至心修炼,至人也并非望尘莫及。
我想,至人的境界,和我们常说的“心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情当中的时候,你的全神贯注让你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周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只是专注于你做的事情,全情投入。
那时的做事效率是很高的,那种心无旁骛的了“心流”感觉,让你倍感兴奋。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老一少两个陌生人来到一座大山前。年长者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
“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
年轻人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
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者往上爬去。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战胜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折断了腿,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自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
“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草房,住了下来。
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
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抹着。
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个画家,绘画界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正在升起。
接着,年轻人又开始了写作,不久,他就以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忘我才能超越。
的确是的,如果每日心心念念想着自己要做的事情,想不成功都难。
就如著名数学家陈景瑞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时,真是到了废寝忘食,超然忘我的境界。
且不说他演算用的几麻袋草纸,就连走路,心里也是想着他的哥德巴赫猜想,在撞向电线杆子的时候,还连声说:对不起!
超然物外,无欲则刚。
当一个人没有过多的欲望、贪求,那么它就远离了嘈杂烦扰;
当他只沉浸在自己想做的事情中,只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时,那么他的心境就容易平和,如果再加上专注,就很容易产生心流,如果产生心流,就会达到忘我的境界。
“心流”是一个十分美妙的境界,只有进入其中,才能够感受它的妙不可言。
有一次,在图书馆里找到一本心仪的书,就站在那里如饥似渴地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天黑了不知道,图书馆要关店了也不知道,仿佛世界就此静止下来,周遭的一切都与我无关,我的世界里只有书!
用我们普通人的话讲,就是看进去了。知道服务员提醒我:要关店了,我才抬起头来,慢慢从书中回到现实。
其实,我们在工作生活中都能体会到“心流”的感觉。
面对电脑用心做一个文案,同事的说话声听而不闻;
认真构思一篇文章,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家的方向;
双方对弈苦思冥想,周围的一切都变成了空气。
不为自己设限,去尝试生命中无限的可能,忘我才能够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