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中的照片是不是好久没整理了?拍得不好的那些也放着吧懒的删了。
当你在欢快的进行网上购物时,是否想到留下的个人信息会被泄露?你觉得电商的信息保护机制可靠吗?
个人的记忆和数字化呈现的照片视频文本发生不吻合时,你相信哪个?后者?你确定吗?
《删除》,《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又一力作。他在《大数据时代》告诉我们3种变革:思维变革、商业变革、管理变革,让我们对大数据时代的特性有所认识,并对变革有所准备。在《删除》一书中,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告诉我们对于大数据,要有取有舍,因为我们已在“数字圆形监狱”中了!
前段时间,看了英剧《黑镜》系列剧,其中第一季第三集,描绘了一个大数据时代的生活——每个人的脑袋中都被植入一个智能芯片,通过人的眼睛,可以记录一切看到的听到的,然后,只要你想要看看以前发生的事,就可以通过一个屏幕(电视、电脑显示器、自己的眼睛……)进行回放。很方便的搜索,很快捷的播放,随时随地,一切场景历历在目。男主人公通过这个技术,从第三者记忆和他老婆记忆中发觉了他俩偷情的证据,恼羞成怒的他逼迫第三者及他老婆删除了这些偷情片段,让他们无法再回想这些记忆。最后,男主人公用原始的刮胡刀片,把他自己脑袋中的那个芯片挖了出来——有的时候,遗忘比记忆更重要。看了这剧,马上就能明白《删除》想要表达的思想了。
《删除》比较有趣的是,讲述了我们人类记忆的演进:最初是程序式记忆,记忆限制在各个个体中,如果要传递知识和信息,非常困难;之后有了语言,释放了个体记忆的潜力;然后是外部记忆:绘画和文本;接着有了共享记忆:书本;介质记忆:摄像、磁带、胶片;到现今是数字化记忆。维克多认为,数字化记忆普及得这么迅速,是因为4个驱动力导致,1)数字化;2)廉价的存储器;3)易于提取;4)全球性覆盖。讲得非常有道理,结合现实回忆十几年前,在我大学毕业之际,我们拿着模拟信号的摄像机拍毕业录像,还得找专业公司转制成VCD,然后发给各位同学留存做纪念。现在,都是数字化,一台数字摄像机,一台电脑,一个软件,可以DIY,编辑好了不用光盘,一个U盘即可,或是通过互联网,上传或是远端下载,旅居在国外的同学就能马上共享到。而这些记忆,因为共享,将会永久被保存,并不受管控,散布于网络及世界每个角落。
讲述了记忆的历史、数字化记忆的成因后,维克 多描述了一个没有安全和时间的未来。他说“在信息权力与时间的交会处,永久的记忆创造了空间和时间圆形监狱的幽灵。完整的数字化记忆摧毁了历史,损害了我们的判断和我们及时行动的能力,让我们无助地徘徊在两个同样让人不安的选择之间:是选择永久的过去,还是被忽视的现在……”这就是我们的未来!
接下来,维克多号召来一场“互联网遗忘”运动,让遗忘返回应有的地位,提出遗忘是种美德,描述了应对数字化记忆和信息安全的6大对策,最后还特地强调了“给信息一个存储期限”。这些内容,显得比较枯燥,因为离自己和现实比较远。但这些对策很有高度,作者是站在立法者角度、建设社会运作机制角度来看的,对当政者或许有些参考意义,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尽量保护好个人信息。哈哈,这篇文章,恐怕也要永久性被记忆了,若干年后,我也能回忆起今天上午我在等待浩浩上辅导课时捧着《删除》,下午一起游泳,傍晚坐在电脑旁写下这些字。
看看书,再看看《黑镜》,或许对世界对未来,有些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