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初对理解下的定义:理解就是将我们的知识联系和结合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如果没有理解,我们可能只会看到含糊的、孤立的或无用的事实)。但理解这个词也意味着行动,而不仅是心智活动,正如布鲁姆(Bloom,1956)在他的目标分类法中讨论应用和综合时曾指出的那样,理解的核心是表现性能力。理解意味着能够智慧地和有效地应用与迁移——在实际的任务和环境中,有效地运用知识和技能。“理解了”意味着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有能力转化所学习的知识。当我们理解时,我们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知识,而不仅是僵化刻板的回忆和再现。
——摘自《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读到这段话时,我把近期上课的情景又回忆了一番,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又进行了一次反思!我的课堂教学,以落实所学为主,通过书写、背诵等方式,如今回看,课堂效率确实是看起来不错,但确实仅停留在回忆和再现的阶段。
我们教学目标中会分有知道和理解层次,当谈到理解时,我认为应该是对所学知识输出运用,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我今后可以先考虑设计“如何做”?,就是如何运用知识环节,进而再设计步骤。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各不相同,但在运用时一般会体现出自己的水平,这样可以更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理解程度!例如:每个单元结束,可以由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并且附答案!学生在出题和做题时,自然也会激发出自己的责任心!学生自己出题,化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兴趣也会提升,也会有成就感!
我自己的课堂上,学生看起来会互动积极,但其实我的管理有些过多,我应该减少自己的主导意识,以服务学生的态度,进而让课堂中学生的理解层次的含义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