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身为老师的我们,总是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剧透学生未曾经历过的岁月,孩子们需要独自去体验那份属于各自的艰难时刻。成长的道路布满荆棘,我们要培养他们勇敢去面对未知的一切,而不是以自己阅历去误导孩子的人生。
我们对于从前总是留有一些遗憾,希望孩子们能到达我们未曾攀越的高峰。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太在乎如何快速有效的提高成绩,学生稍有懈怠,就会单方面以“为你好”为理由训斥一番。不可否认,老师对于学生的一片赤诚,但教育不是模式化的成才之路。
教学没有技巧,成绩哪有捷径,我们应该跳出自己的情感圈套,散养那些本该灵性的思维方式,成年人的视角看不懂孩子们的心情。只有俯下身子,放下高傲的姿态,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我们要学会伪装真实的自我,去调取儿时的无忧无虑。
书本上只有冷冰冰的文字,知识的传递单靠规矩的课堂远远不够。因为,当我们的做法太过理性,学习就会变成机械的完成任务。
每一种题型都在试图去寻找答案,对与错有着清晰的界限,学生的思路只会局限在标准的框架内。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好”与“坏”,“优”与“劣”,是流通商品的衡量准则。学生性格迥异,哪能“分门别类”呢?当我们遇到天资不那么聪慧的学生,是否应该让爱倾斜,留足他们缓慢进步的空间。如果我们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百般宽容,却对成绩垫底的学生处处刁难,这是正在用自己的情感价值放任他们走入更贫穷的深渊。
我相信,每所学校都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尽管学习不那么擅长,但是生活中他们总能自得其乐。我不曾走入他们的世界,但是他们做得一些看起来很随意的事情,却让我感动不已。没有人不想活在人前,只是他们看不到光明的方向,只有假装出来的“无所谓”罢了。
我们虽然面对的是一个班级,却不能用“一锅烩”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该重视个体差异性,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质,让他们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我们在平时处在紧张的氛围中,习惯于跟课时、刷题库,还有无形中燃起的PK风暴。稍有不慎,学生就会成为我们口诛笔伐的对象。没有哪个孩子会对我们的负面情绪自动过滤,一次次地会在他们心灵烙下难以修复的创伤。成年的脑袋里很难装得下孩子的诉苦,谈心谈话是流于形式,还是重在实践,就看我们是否真的热爱这份教育事业。
让课堂慢下来,也让我们的心静下来。教师的权威有时候没那么重要,学生的快乐才是这个年龄段所倡导的心声。牵着蜗牛去散步,有时会慢到没有脾气,可是匆匆的步伐永远欣赏不到难以言说的美妙风景。教育不是拉犁车,也不是打牛鞭,它是把教育主体一分为二,彼此辩证、互为榜样。老师的学识与学生的求知齐头并进,才能缔造出一段近乎完美的成长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