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问题一直困惑着我:在我百年之后,我有什么可以留给我的子孙后代?房子?如今的房子我这辈子住不倒就已经是良心工程啦!钱财?钱财就如流水瞬间流逝!唯有祖辈的精神传承才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回想过往的人生足迹,深烙在我心里的核心价值观:追求上进和和谐,如今我才明白那是继承了祖辈的精神血脉 。我的生命中,有两位祖辈对我的影响最大:我的爷爷和外婆,他们的人生分别诠释了生命的深度和宽度,爷爷的匠人之心、外婆的慈爱之心深深影响了我的人生观。我希望能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精神传承,不断激励我及我的后代。
今年清明回湖南,我随伯父回到了我的祖籍地湖南平江向家镇,给爷爷扫墓。几年前应爷爷生前遗愿,爷爷的墓从长沙陵园迁回了老家,与爷爷的父母合葬在一起。由于多年在外工作,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爷爷出生的地方,一路上听伯父讲了许多关于爷爷的故事。
爷爷去世得早,那会我才上小学,在我印象中,爷爷是个能工巧匠,每次去爷爷奶奶家爷爷都在捣弄东西,不是在修这修那,就是在想方设法地制作一些方便实用的东西,比如他会亲手设计并制作一扇既通风透气又安全实用的铁门,或者自己动手做一把既舒适又便于收放的摇椅。我对爷爷的发明创造力非常崇拜,看他怎样神奇地把那些边角废料变成一件件实用品,甚至是我的玩具的。直到今天,我才了解爷爷的匠人之手来自于他一生对极致的追求。爷爷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了同村的另一户人家,从小离开亲身父母的他很早就学会独立,少年时远离家乡前往重庆求学,由于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爷爷中专毕业后,留在了当地的一家兵工厂工作。
50年代中期,国家机械工业部在长沙机床厂设立“插、拉、刨研究所”,承担全国插、拉、刨床科研开发和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在重庆已工作多年的爷爷,此时已习得一身好手艺,车钳刨洗磨焊样样精通。他听说家乡准备成立插、拉、刨研究所,对刨床工艺几近痴迷的他决定投身家乡的机械工业,专注于他所热爱的专长。经过一番刻苦努力,爷爷终于考到了当时的长沙机床厂,成为了一名一线工匠。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家里有一个大抽屉,里面满满一抽屉书和笔记。爷爷非常爱惜那些书,一般不让人碰。但由于我是家中最小的孙子,每次我提什么要求爷爷都会满足我,所以我记得我不止一次地打开过那个书柜,翻过里面的书和笔记,可当时正在读小学的我没有一本能看懂的,书里大多都是各种模型、数字,有些书甚至是苏联出版的俄文书。这么晦涩的书,当时已经退休在家的爷爷却仍然爱不释手,每天都会坐在他自制的摇椅上读书钻研。爷爷去世后,这些书被当时正读高中的姑表哥收藏了,没想到表哥竟然凭借书里的知识和爷爷做的笔记,在高中毕业后也顺利考上了长沙机床厂。
爷爷从重庆兵工厂调往长沙机床厂后,一门心思地投入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刨床工作中,很快就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由于爷爷刻苦的钻研、娴熟的技术、严谨的态度,他不久就被提升为车间主任,开始带徒弟。爷爷脾气很暴躁,他带的徒弟如果在技术上不够规范和严谨,不能做到精益求精,他就会大发脾气,把他们骂的狗血淋头。爷爷的火爆脾气我也见识过,记得有一次我爸因为一件事情惹怒了爷爷,爷爷当着我的面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铁棍打我爸,那时我爸已近四十了。
相较于在工作上的严谨苛刻,爷爷在生活上非常简朴。他在厂里担任了多年的领导,但生活却一直很节俭。大伯和我爸都在年少读书时干过苦力活来贴补家用,家里除了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几乎一贫如洗。爷爷非常讲原则,他感恩厂里给了他机会让他能在热爱的领域里不断精进,所以他坚持不多拿厂里一分一毫,不给厂里增加任何负担。在当时退休顶工盛行的年代,爷爷退休时却坚持没有让他的子女去顶工,尽管后来因为这事爷爷多次受到子女的埋怨。
爷爷把他毕生的精力都用在了对技术的精进上,后来爷爷担任了厂里技工学校的校长,为国家培养了许多机械工匠。爷爷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爱岗敬业、不计回报的精神感染并激励了厂里的许多基层工人,他的事迹甚至传遍了全市的工会,成为了当地工人的楷模,为了表彰爷爷在刨床领域所做的贡献,他被评为了湖南省劳动模范,受到了省领导的接见。我记得,有一年电视台还专门到爷爷家采访,专题报道省级劳模在退休后简朴生活,发挥余热,继续精钻技术的事迹。
爷爷生前曾留下遗愿:希望百年之后能回到故土。于是大伯和爸爸就将爷爷带回了家乡向家镇,与爷爷的父母合葬在了一起。爷爷家有四兄弟,只有爷爷出生后过继给了别人家。现在,爷爷终于回到了他的亲生父母身边,日夜陪伴着他们。他的子女用这样一种方式弥补了爷爷的唯一缺憾,获得了圆满。爷爷一生都在追求生涯的深度,他用千锤百炼打磨了一颗匠人之心,在不断挑战自我的同时,也让自己的生命走得越来越深邃。他的故事将一直激励着他的子孙后代:以匠人之心,行人生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