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极为深远。在这三大思想体系里,“中”是很重要的理念,三家不同的思想,对“中”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和阐述。
儒家学说提倡的是“中庸”,中庸就是“中和”,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中和”是天下之根本。“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中”就是适中,无过无不及。从仪态方面说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从情感方面说是“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从言论方面说是“和而不同”;从行为方面说是“执两用中”,就是以宽广的胸怀,隐藏别人的短处,宣扬别人的长处,凡事适而可止,不走极端。这就是“中和”的原则。
佛家学说与“中”相关联的核心观念是“中道”,“中道”就是通过脱离极端二边而得到“中正之道”,是排除爱欲和苦修二极而到达真正觉悟的道。“中道”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对“空”的认识的进一步发展。真正的“中道”存在于非有非无、非生非乐之中,它通过“八不”来体现,即“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佛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中心,保持中心是“中道”的基本要点。“中道”的“中”还含有“正”的意思,“中道”即正道,在佛教的基本原理中,“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贯穿了“中道”思想。
道家学说的“中”是“守中致和”,《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道匿名藏誊,其用在中”。可见“中”是“道”的体现,守“中”即是守“道”。道家对才能方面的主张是“和其光”,就是要“光而不耀”,像玉石那样使自己的光泽含蓄柔和,不露锋芒;对世俗态度则主张“同其尘”,不孤芳自赏。“和其光,同其尘”这种道,称“玄同”,幽玄而与天地万物同和。具备“玄同”之德的人,就是所谓的“真人”。
儒释道三家关于“中”的学说,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化,共同构成了“中”哲学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尽管这个理论压抑了中国人的冒险精神,但它对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有积极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