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可以说是近期的热词,即使是如笔者一般对此并不刻意留意的人来说,也是经常是在浏览的信息里突然就冒出,说是来到了为“知识付费”的时代。现在记录一下笔者的自我理解的一些想法观点。
“知识付费”,简单直白的词汇,相信每个人在还没有查询之前都已经有自己的理解了。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知识付费”的相关介绍:
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把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以实现商业价值。知识付费有利于人们高效筛选信息,付费的同时也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当然也会带来一定的缺陷,即“知识金钱化”。
看完这段文字,有改变你原来对这个词的认知吗,如果有,会让你对待这样“新”事物的态度有所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行为选择吗?
笔者猜测并不会那么容易改变,可能就是在你眼里掠过“喔,就是这样,和我有什么关系吗”?是呢,有没有关系只有此刻在“指点江山”的你来下判断,那就请继续带着你的觉知去判断以下的信息是否真的和你有什么关系吧。笔者在此尽量以中立的立场去分析一下:
先从以上对“知识付费”的相关介绍来说至少有以下几点信息:
1、将“知识”变成“产品”或“服务”;
2、目的至少为达到“实现商业价值”;
3、好处至少为利于“高效筛选”信息,激励生产“优质内容”;
4、存在一定缺憾;
5、可以认为是持积极观望的态度。
然后是针对这几点分别来说的:
【一】
兴起的新模式?
这里的介绍并没有这样说明,不过也许你也能感觉到,现在线上的大咖课程,应用程式如“得到”一类,为大家提供着各式各样的学习不同知识的渠道,当然有“免费的体验课程”,不过想进一步系统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费用的,为了给提供方支付报酬,同时增加学习者的积极性。大概你也是其中的参与者。
这种交换物资的购买方式我们并不陌生,不过“知识”这样的产品的形式多样,基本是无形的,最重要的是判断这个“产品或者服务”对你来说是否有什么关系,对你来说提供了什么相应的价值,有时并不容易,因为即使你真的有好好运用实践了,带来的效果可能不是短时间就能看到。特别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的涌现实在是如洪潮般,随便挑个词上百度一搜都好几十页信息内容,所以也许的打多几个关键词才有找到你需要的信息的可能,对于认为如“时间就是金钱”的人来说,可以的话,能“高效筛选”信息这个功能是值得考虑付费换取的,同时也有为了保证长期学习的质量,而为创造一个身边围绕“优质内容”的环境做建设。而最终是通过一个个不同的你的不同选择和行为去决定这样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存留在这个市场上。
其实为“知识付费”并不是近几年才有人做或有人愿意付费的,在某些领域,比如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路上,在学校上学受教育都是需要付费的,即使免费的义务教育,也是有人在付费的,不太可能会陌生吧,就是古人也是要给教书先生一定的报酬感谢教育自家犬儿的,从来不轻易出现免费的情况。如同即使空气阳光每天基本无条件供给使用,免费的信息一般不会让人觉得是有很特别、有值得一说的价值。而如果认为珍稀的信息就是值得珍惜的,那从中的探索、研究、传播、维护等都是需要付出不一般的努力和心血的,不知你认为这样的行为和持续进行下去的能量从何处而来呢?
所以即使换了另外一种新的方式出场,这也依然是与我们一直息息相关的事,为什么培训机构这么火热,是不是它提供了学校提供不了的服务和信息,可以满足那些不限于免费教育“目的”的群体的迫切需求。这是否可以认为一些免费的信息已经不能提供你成长前进所需的能量,你想要寻求别的东西来支持了。所以从这种人类一直进行的行为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并不“新”,同时随着消费能力增强,从“马斯洛需求层次”来理解,就是大家的需求不同了,当温饱安全等需求基本满足了,延伸过渡去别的如精神方面的层次了,即是你寻求的体验层面不一样了。
【二】
你的目的是?
要决定一个购买行为的发生,至少要看你是否有支撑完成这个决定的能力和意愿。
这里举个例子,假设现在你面临这么一个情况,有门课程在招生,你正在考虑是否要付费报名的情况好了。
假设你是有能力支付这么一门课程,它不会对你现在生活质量造成明显的影响,那你会从哪些方面做抉择呢?是这个讲师的课程内容有保障,小伙伴都去学习了还是说你认为自己真的是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之类?无论你从哪个层面去找到支持你去报名付费或者放弃的证据,是的,可能一早你就已经决定了以某个结果的选择去达成某个“目的”。而那个你真的了解你的“目的”是什么吗?
这里提到的“目的”指的是你本人没有什么觉察的“目的”背后的那个“目的”。
再举个例子,不是指为了满足“别人都在学这个,我不学我就惨了一定被淘汰了”的那种浅层“目的”,而是指满足更进一步的“认为自己就是很不行”的那个“目的”。这个“目的”会带来什么影响吗,前者营造了一种好学的错觉,如果你的真正“目的”是后者的话,接下来我们来虚拟模拟一下接下来故事的发展,假设你去付费上课了,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状况(均为假设虚构情景):
2-1、“喔喔,原来那个人(案例出现的人物)也经历过低潮的,不过不一样啦,我没有那么厉害啦,而且他/她还有怎样怎样的资源朋友等等,而我都没有这样的条件”。是呢,你还知道你们不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听到他人的故事有触动但还是不能引起你的行为产生变化,也是不管演讲者如何呼吁你行动、行动,依然不行动的原因之一,因为那个目的可是证明“自己很不行”啊,那么自然会产生“曲解”演讲者分享的故事的初衷的情况,这或许也是为什么一些“励志故事”会产生“不励志”的效果,因为这些衍生的行为都在用来加深“我不行”的这个目的。可以说,无论是什么信息,都会由于不同的“目的”而加工输出为不同的用途。
2-2、“喔喔,你说得真好,真是戳到我的痛点,我自己是弄不懂啦,你这么厉害不如你帮我分析一下好啰”。相信很少讲师在问答时见到这类问题会觉得高兴的,大概可能认为你没有认真听课吧,因为对方也不知你是否真的是有没有听明白,还是会提点解答一下的。而如果是“我不行”的这个目的,就不会花时间精力去理解了,因为这种行为太不符合这个设定了。这么一来,即使课程有什么打卡,作业环节即使你真有跟着去做,还是没有达到应有预计的效果,还可能会引起焦虑和更大的失落,如“同学们都太优秀了,我做了这么多都没有什么明显的改变,实在是不行啊”的感叹。
而同样类似的情况,如果“目的”是“我是可以的”,那么就容易抱有“无论怎样都能有所收获”心态,诚实谦虚去学习,即使发现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什么困难,大概也会积极努力去解决吧,从而使自身参加课程的效果达到最大值。
所以,无论最终你是否真的报名了这个课程,你真的了解你的行为是为了怎样的“目的”服务吗?而你确定这个“目的”是来自你本身的吗,还是别的什么渠道呢?
【三】
“知识付费”和你有什么关系?
这个关系是屏幕前的你决定的啊,从来不是某某人说了算,或许你会轻易就认同某人的观点,但这前一个步骤是你“允许”了。
在“知识付费”兴起的浪潮里,若你认为你也能通过如此方式去获取你需要的东西,那就去做吧,有些事情是你实践过后才明白你需要明白的,那个答案从来都是你决定的,如果某专家的发言很好很标准但是你实践起来发现不合适自身而且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那对于你本人而言那就是无用的和你没有关系的东西了。当然如果你能将原来不合适你的东西通过自身的调整化为你能用的事物,那就是你自己本身的功力了,至少需要你足够认识你自己,同时在这样的察觉下找到合适你的方法去行动。
所以在回答这个“关系”的问题前,先将重点回归自身吧!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和生活方式,而你接下来你会如何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