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犇在旁边瞅,我就问他,如果要自己选,最想学什么?小家伙想了一会儿说:“木工、篮球、减肥、设计游戏。嗯,还有很多事情,请给我时间思考一下人生。”
这段话后半截很有意思,虽然满是特意说出来逗我开心的成分,也不乏小朋友被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前半截他对自己想学什么的设想,其实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孩子能想到的真的只是他能知道的。就是说,其实还有很多是孩子不知道的。
家长有很多的责任就是让孩子知道更多他可以知道的,这样,在他有能力储备,可以选择的时候,他才会选择到相对更适合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在孩子知道的范围还很小的时候,就说绝对完全尊重孩子自己选择,其实是家长不负责任或者说偷懒的说法,或者说,也许家长知道的也就那么多。
读这本书时,我还深深想起来在植物园户外课中认识的一位爸爸。他和他妻子带给他两位女儿的就是家庭教育,孩子并没有进入九年义务教育进行学习。而是在有目的的阅读、户外活动中长大着。两位可爱的小姑娘在家庭教育中成长,和我们体制内的孩子,还是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的,没有优劣区别就是不同而已。后来他自己组办了一个家庭学校,就在东湖边。因为他提出,要孩子远离父母而接受一周一回家寄宿的教育,我就慢慢没有关注他的教育理想的进展了。我想,他肯定也觉得我这个体制内老师满是迂腐呆板的想法和做法吧。
下面,对于这本我读得很慢,读完了又花了好长时间消化的书,我想更多地做一些记录和整理,如下。
传统教育(现在学校教育)也有着它先天的优势:减轻父母(家庭)教育投入、减少基础性只是习得的时间、保障了受教育人的比例和层次。所以,我自己觉得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学校教育还是会存在并继续往“兼容”的方向发展的。
而现在也有一些开设了更多类型、更少见科目的贵族学校,也就是教育转型中必然会出现的。首先服务于部分经济基础有优势的人。
而,未来,终生学习的概念如果能慢慢渗透、并在行为上落实,我觉得书中的“未来学校”也就开始从个体上慢慢开始了。这就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那么对家庭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了,道德、知识、技能……还有重要的经济基础。同时对“学习中心”(硬件、管理者、教师)的系统性的知识储备……也提高了要求。
同时,我觉得更加是对参加学习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自己得知道自己想学习什么?从哪里可以进行学习?怎么进行学习和学习后的评价?也就是说,进入“学习中心”式学习开始,我就得有一定的自我确认的意识与能力。
作为小学老师,读到这里,我就在想——这个学习中心如果在我们小学就开始开始并铺开,那么是不是对于参加的学生和家庭提出了更高的准备要求呢?或者说,小学的“学习中心”目标和大学教育的“学习中心”不同。我们应该更着眼于,让孩子们知道更多自己和世界作为他进入独立社会的准备为目标?其实,我也没有想清楚。
写到这里,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所敢去想象的“学习中心”似乎只谈到了小学和大学,而中间最关键的中学(初高中)教育我没有提到。实际上是因为,在我有限的知道中,我知道中学的很大的目标和很多的时间都是为“选拔考试”服务的,而无法通过两次重要选拔考试的人,将很大程度上与更好的资源渐行渐远。在“学历”和“能力”的问题上,拿不到学历的孩子,就会遇到更大的矛盾和尴尬。这,其实是更多需要优质教育的家庭都在面临的困惑吧。
还有一点很大的困惑:学习的核心品质是什么呢?我们现在的教育寻求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核心品质,这一点目标应该都是被认可的。最争议的应该是采用的方式了,也就是使用的教材、过程的实施、评价标准的正确性。其实,琢磨“学习”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了。嗯,这也算是我的专业一部分了。
学习的目的,我目前认为是有两点,一是指向生活独立的谋生的准备;二是指向终生为人的谋幸福的准备。所以,在这条学习的路上,一定是没有终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