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读一篇文章时,看到了一个新词——“社交冷漠症”。
按照文中对该词的定义,我立刻想到,我就有这样的“症状”,而且,“症状”已着实的不轻了。
“冷漠症”这个词造的非常好,很贴切。是“冷漠症”,而不是“恐惧症”。就像我,只是讨厌、抵触社交应酬(尤其是一些无意义、无效的你来我往),不屑于它,但并不恐惧它,所以,属于对社交非常地冷漠。
我的“社交冷漠症”也是逐渐加重的。
退休前,碍于工作上的关系,不能完全地拒绝社交与应酬。和工作上有交集的同事、合作伙伴之间,必要的往来还是要有的。
退休后,障碍消失,我也就顺势逐渐地不再参加任何社交类活动了。包括单位年终、校庆联欢等活动邀请,我都一律婉言谢绝。
生活中,曾经与同学、亲朋好友常联系。这种往来虽不需刻意应酬,但有时也要面对鸡同鸭讲的尴尬,还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无奈。所以,一般参加这类聚会我是不太主动积极的。
近几年,朋友们之间的聚会明显减少了。究其原因,也许是疫情三年的隔离,让大家习惯了线上联系。所以,都心照不宣地有事发个微信,无事就彼此默默地关注着。网上远程聊天代替了见面聚会,这正合了我的意。
就这样,我有意无意地远离了社交,远离了聚会,也远离了人群。
整日独处一室,看书、写字……,常常独来独往,锻炼、旅行……。
有人说,觉得孤独寂寞吗?觉得索然无味吗?
我说,No!
因为,这不是我的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选择。
我认为,孤独不是悲凉的茕茕孑立,而是幸福的孤身一人。所以,我主动选择了独处,选择了孤独。
在《说文解字》中对“孤”字有一个解释是:古代帝王的自称。可见,“孤”代表一个人走在了巅峰。我的想法与此“所见略同”。
当然,我没有什么人生巅峰。“孤”对我来说意味着一种不必依赖他人的能力,一种活的更通透的特质,一种从容自处的状态。
对于天生具有爱独处性情的我来说,只有独处时,才能真正倾听自己的声音,才不用讨好他人委屈自己,才不会在热闹喧嚣中消耗自己。
窝在家里,自主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随意地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每一天,不被打扰地修炼自己平心静气的能力。
出门在外,也往往是独自一人。没有目的,不带期待,自然而然,胡思乱想,随意洒脱,沉浸式体会独处的乐趣。
可以说,日子舒心而美好,自在而充实。我确定,这就是我的高级活法。
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很享受独处时的静谧与悠闲,很满足精神上的自给自足与内心的充盈。
孤独但不寂寞,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