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午饭的点,妈妈请儿子到菜园里拔一根胡萝卜。儿子兴冲冲地出发了。
不多久,儿子一脸兴奋地跑回家,来到厨房。手里比划着,一脸自豪地跟妈妈说着:妈妈,我拔了一根这么大的胡萝卜,这么大!
妈妈笑着回应着,并请他帮忙削胡萝卜皮。于是儿子转身跑出家门,把胡萝卜洗干净后,再次回到厨房。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削皮器开始对付手里的胡萝卜。
妈妈正忙活着,突然听到儿子说:啊哦,妈妈,我削到手了。
妈妈转身一看,殷红的血在儿子食指尖冒出来。再看儿子,一脸平静地蹲在原地。记得在以前,儿子若是看到自己受伤时,会显得很紧张,会哭,不愿意别人帮他处理伤口。
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孙瑞雪老师说:情绪的功能就在于帮助我们自我修复、自我调解与自我平衡。
所以,在孩子受伤时,我以为倾听孩子的哭泣跟处理伤口一样重要。如果孩子太过抗拒,不如选择先倾听孩子的情绪,情绪过后,孩子便会有足大的心理空间接受整个事件。
而现在,儿子显然真的长大了。他可以安静地等待妈妈来帮他处理伤口,也不再抗拒用消毒水了。当妈妈用棉签把儿子食指尖的血吸去时,看到指尖的整块皮都被削掉了,还有两道削皮器留下的血口子。
那一刻,说实话,妈妈的心头也感到一阵发麻。但妈妈只是很安静地消毒、涂上药膏,再帮忙贴上创可贴。
这当口,婆进来了,看到孙子受了伤,立刻担心地说:哎呀,你以后别削啦,让你妈妈削就行了……
这种担心太常见了,我们总以为我担心你,就是关心你,关心你就必须把你保护起来不让你受一点伤。却从未想过,我的担心是属于我自己的,孩子的路需要他去经历、他自己去走,我们能做的只是在他需要时给予他应要的支持。
如果在孩子受伤时,我们成人反而显得比孩子还紧张,那孩子该有多恐惧和压力啊。
幸好,家婆性格随和,很快收起了自己的担心,把空间留给了孙子。
而当妈妈帮儿子包扎完伤口后,突然想起之前跟儿子念过一首金子美玲写的关于手指受伤的诗。忍不住说道:这不就像那首诗吗,怎么说来着,看着都疼,后来变成玩偶的那个啊。
儿子立刻想了起来,跑进阅读室,找出那本书,翻到了那一页,然后拿到厨房门口:妈妈,你看,不就是这个吗,帮我讲一遍。
回到厨房忙活的妈妈说:好的,你先等一下,等我先忙完手里的活儿。
等妈妈忙完,为儿子读完那首诗:
儿子笑着说:我的手指也要变成那样。
于是妈妈找出水彩笔,帮儿子贴了创可贴的手指画起了人脸,并根据儿子的要求,画了搞笑的嘴。画完,儿子看着自己的手指哈哈大笑,还给它取了名字。
这个事件让我突然无比感慨,如果我们能看到自己的恐惧,而不让自己的恐惧传递给孩子;如果孩子的受伤都能变得如此诗意。我们还担心什么呢?孩子他会长大,他会比我们更有智慧处理在他生命中出现的事件,而每一个事件也许都是帮助生命成长的契机。
但,我们必须得看到,在我们担心的每一个背后,都藏着自己的恐惧,我们如何去看到自己的恐惧,并发展出足够大的空间和自己的恐惧相处,而不用透过限制孩子来保护自己,就变得非常重要。
我不是一个专家或者专业人士,我只是透过养育在探索生命的普通妈妈。对于如何承认自己的恐惧,如何了解自己的恐惧到如何接受,感兴趣的你也许可以看看克里希那南达和阿曼娜合著的《走出恐惧》。
其中,自我观察,去留意自己情绪的变化和身体的反应,也可以帮你觉察自己恐惧的出现。当我们能承认恐惧是属于自己的,我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时,也许就不容易通过限制孩子来保护自我内在那个受惊的小孩。
孩子天生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我们都渴望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那么只有先了解自己的恐惧,才不会在无意识中限制或惊吓到了孩子吧。
所以,养育是父母自我重新成长的过程,这不仅仅只是一句话,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