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很热,阳明学好难读,不过好在阳明也有和我们一样的懒学生,问得浅显,王老师答得也简单明白,让我们可以轻轻松松搞懂致良知。
第一个故事:学生问兵
据阳明先生的《传习录》记载:
阳明先生老打胜仗,他一个学生羡慕啊,就问:
请教老师,怎样才能带兵打胜仗?
阳明先生回答说:
打仗的关键嘛,就在于谁能不动心,更加沉着冷静。因为大家的智能都差不多,谁更镇定谁就更能发挥自己的智慧,从而取得胜利。
或问:“用兵有术否?”夫子曰:“用兵何术,但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乃术尔。凡人智能相去不甚远,胜负之决不待卜诸临阵,只在此心动与不动之间。”《王阳明全集<征宸濠反间遗事>》
某学生一听高兴了:做到不动心就能带兵打仗,简单啊!我最会当呆子了,呆若木鸡,麻木不仁,没问题!
昔有问:“人能养得此心不动,即可与行师否?”——《王阳明全集<征宸濠反间遗事>》
结果阳明先生兜头给他一盆冷水,估计一个白眼是翻了的,只差没一耳光打过去,因为他老人家涵养好。
阳明先生说:想得美!当然要学习!这是面对面杀人的事情,不是儿戏,光想就能当常胜将军了?做梦!还要多带兵实际操练,才晓得什么带兵的道理!
先生曰:“也须学过。此是对刀杀人事,岂臆想可得?必须身习其事,斯节制渐明,智慧渐周,方可信行天下;未有不履其事而能造其理者,此后世格物之学所以为谬也。”——《王阳明全集_征宸濠反间遗事》
原来,良知和书上的平方差公式差球不多,要学的!致良知逗是还要会拿平方差公式来做题!
第二个故事:属官问学
《传习录》中还记载了一件事:
有一属官,因久听讲先生之学,曰:“此学甚好。只是薄书讼狱繁难,不得为学。”先生闻之曰:“我何尝教尔离了薄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如问一词讼,不可因其应对无状,起个怒心;不可因他言语圆转,生个喜心;不可恶其嘱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请求,屈意从之;不可因自己事务烦冗,随意苟且断之;不可因旁人谮毁罗织,随人意思处之:这许多意思皆私,只尔自知,须精细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杜人是非,这便是格物致知。薄书讼狱之间,无非实学;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 ——《传习录》
原来,致良知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消除内心的私心杂念,不要偷懒,不要被人阿谀奉承就失去原则等等。
这个地方爱思考的人会追问:没有私心杂念了之后又怎么样呢?
没有私心杂念固然不容易,但也不是做不到。比如,考试的时候,虽然有学生东想西想,其实大多数学生也还是能够集中注意力于问题的。
问题是:那就够了吗?就能致良知了?
很显然,不够!!!我们还需要去研究事实真相,研究事物规律,在这个故事中还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从这亦可知致良知的内容!除了要求去除杂念,还要求学习研究做事的方法(一学二习的意思哈,又要学,又要练习)。当然也包含诸如物理化学原理之类的知识。
第三个故事:王天宇问路
阳明先生的学生王天宇问老师:
您老说在心上做功夫就够了,可如果我要到北京去,光在心里面想也去不到啊?! 我除了想,不还得起身去打听道路、准备物资啊什么的吗?光在心里做功夫恐怕有点不靠谱吧!
原来王天宇一直很奇怪、搞不懂:阳明先生平时总要求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的内心!难道不研究实际情况,不解决实际问题吗?比如人要去大都,不研究道路远近、方向,怎么去到大都呢?
而从回信中看,阳明先生也在那里奇怪:下决心要去大都,当然要去研究道路远近、方向、准备物资车马什么的,这个道理都不懂?!真是个傻孩子!
原来,致良知和去北京(大都)一样,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方法。
又言“譬之行道者,如大都为所归宿之地,犹所谓至善也。行道者不辞险阻,决意向前,犹存心也。如使斯人不识大都所在,泛焉欲往,其不南走越北走胡几希矣。”此譬大略皆是,但以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别为存心,未免牵合之苦,而不得其要耳。夫不辞险阻艰难,决意向前,此正是诚意之意。审如是,则其所以问道途,具资斧,戒舟车,皆有不容已者。不然,又安在其为决意向前,而亦安所前乎?夫不识大都所在而泛焉欲往,则亦欲往而已,未尝真往也。惟其欲往而未尝真往,是以道途之不问,资斧之不具,舟车之不戒。若决意向前,则真往矣。真往者,能如是乎?此最工夫切要者,以天宇之高明笃实而反求之,自当不言而喻矣。——《答王天宇》
为什么会发生误解呢?
原因是王天宇们是二元论者,把世界分为精神与物质,分为人的意识和意识之外的自然世界。
但阳明先生是一元论者,认为只有一个世界,即呈现在我们心中的这个世界,心外无物,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用流行的话来说,心学是第一人称视角,二元论者是第三人称视角。用什么视角根本是无所谓对错的。
阳明先生那里并非无这个世界,他与王天宇们的区别在于阳明先生认为这个世界在心里,王天宇们认为这个世界在心外。一个心里,一个心外。
阳明先生的那套语词系统与平常人不一样,自成体系。但他不是个书斋学者,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官员,打过仗、当过官,他才不会犯那种“空谈心性”的常识性错误。看下面:
先生曰:“......只要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九川疑曰:“物在外,如何与身心意知是一件?”先生曰:“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指心之发动处谓之意,指意之灵明处谓之知,指意之涉着处谓之物:只是一件。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故欲诚意则随意所在某事而格之,去其人欲而归于天理,则良知之在此事者无蔽而得致矣。”
王天宇们以为王阳明先生要求人们在心里做功夫,只是搞心理活动,不关注客观世界的规律和不学习办事技能。
殊不知,当阳明先生说在心里做功夫的时候,意思就是要在王天宇们所说的客观世界里实现意想的事情。因为王先生认为物质世界也是在心里面的。
而让意想的事情成为现实,毫无疑问是必须实事求是,要研究事物的规律的!比如要到大都(北京)的意想成为现实,是必须研究道路的远近、方向等等实际问题的。
搞半天他的意思道德修养和做实事是一回事,分割不开的。
致良知就是 知行合一!
良知既让人想做好事,又让人能做成好事。既是道德本能,又是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