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奇葩说》第四季开播了,前两天空闲的时候看了一集。这集的辩题是“给走头还有路的人捐钱,我是不是蠢?”。
刚看到这个辩题的时候,我想了想,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一个答案蠢,完全是凭感觉做出的判断。再往下想,为什么蠢呢?又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说。总之,就是感觉傻蠢。
这是典型的有态度,没观点。
好,那就接着往下看吧,看看别人怎么说的。《奇葩说》是正反两方各派3个人,轮流阐述自己的观点。我在看的过程中,一会觉得正方说的对,一会又觉得反方说的对,偶尔有时候感觉选手说的不对,但又一下子捕捉不到哪里有问题,整体就是摇摆不定。
生活中,我也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
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很纠结,不知道应该选哪一个,别人说点什么马上就会动摇,很容易被别人的话所影响,纠结来纠结去,最后依旧没有完全想明白,还是靠着一点感觉做出了选择。结果,对于自己的选择,不够自信和笃定,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也没那么有底气。后来的结果也证明,有时候选择对了,有时候选择错了。
大家是否也存在过类似的问题呢?那么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
2
概念。
概念不清造成了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没有明确的观点,导致了我们容易被他人的话语所影响。
就拿这期《奇葩说》中的辩论来举例说明。
第一个发言是反方一辩,他支持的观点是“给走头还有路的人捐钱不蠢”,一上来他就说自己对钱比较敏感,觉得说不太好,要把捐钱换一个词,换成帮忙。
然后举个例子论证了我们应该在别人走头还有路的时候去帮忙,不要等到别人已经走头无路的时候再去帮忙,那个时候可能已经晚了。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什么问题?
他替换了概念,将捐钱替换成了帮忙,但捐钱和帮忙这两个概念是有本质区别的。捐钱是把对我们自己来说同样稀缺的东西给了别人,一旦给了别人,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就会下降,而帮助则更多的是将我们富余的东西给了别人,并不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还能给我们带来自我满足感。
捐钱是给予了别人但同时也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的事情,而帮助则是给予了别人但不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损失的事情。对于前者来说,因为会给自己造成损失,所以对方是走头有路还是走头无路就很重要,但如果不会给自己造成损失,那么对方是走投有路还是走投无路就相对不那么重要了,我们做了也就不会显得那么傻了。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对概念把握不准,或者对概念的理解稍有偏差,就可能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李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第一篇文章中就讲过一个定义:“衡量一个人是否聪明,几乎可以凝练这两个条件:有没有足够多清晰、准确、正确的概念;概念之间有没有清晰、准确、正确的联系。”
辩论可以说就是对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争论,而《奇葩说》的选手们就是一群极其聪明的人,每一期《奇葩说》中,选手们通过你来我往的辩论过程,不断的理清辩题中每一个概念的定义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我们最后在面对辩题的时候能够做出清晰的选择。
3
那么我们怎样才让自己也拥有清晰的概念,成为李笑来老师所说的聪明人呢?建议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我称之为“模拟辩论法”:
第一步,生成辩题。
当我们在生活中面对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任何一次的选择都看成是一道辩题,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搞准确辩题是什么,包括前提条件是什么,背景是什么,选项是什么等等。
搞清楚这些以后,一道我们自己给自己的辩题就可以生成了。
第二步,定义概念。
在生成辩题以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辩题中涉及的概念进行反复琢磨,尽可能找到清晰、准确、正确的定义。这一步很重要,前面也举例说过了,对概念的理解偏差会影响我们对结论的判断。
因此,我们有必要多花一些时间搞清楚每一个概念的定义,就像在辩论中,正反两方反反复复对某一个概念的争论一样,直到这个概念足够的清晰明了。
第三步,寻找联系。
这一步也很重要,我们要反反复复的、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从正方的角度想想,再从反方的角度想想,直到我们尽可能穷尽了所有的角度。
看过《奇葩说》的朋友应该都有种感慨,那就是为什么选手们总是可以找到这么“奇葩”的角度的来论证他们的观点。可以说,任何辩题只要反复琢磨,总是会有你意想不到的角度存在,只是有些角度合理,有些角度不合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找到这些角度,然后再做出最后的判断。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