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几个月前看了一位好友朋友圈的读书笔记,深受感触,于是也下载了简书这个APP,想着也把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方便以后查看反思。结果拖到现在才开始动笔,中间各种各样的事情,自己也给自己找了诸多借口。果然想培养并坚持一个好的习惯是极其困难的。
读书笔记对我来说,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一种看见自己成长的见证。踏踏实实的让自己成长,静下心来坚持的做一件事情。我想这总是有益身心的。
上周日开始,由于工作的需要,亟待掌握工业设计的相关知识。工业设计这个每天都能看到遇到使用到的领域,对于我来说还是陌生的。于是上京东、亚马逊买了各式各样推荐的书。思前想后还是从《概论》开始看,毕竟回想起我的大学时光,第一本专业书就是《计算机导论》。
文化
文化:丰富多彩、无穷无尽、千姿百态、无所不在。
古今中外关于文化的定义不胜枚举。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专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讨论解释他所认识到的文化。其中我比较推崇的是季羡林大师的表述。季先生在《论东西文化的互补关系》一文中指出:“凡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物质两个方面,并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就叫文化。”
“文·化”二字分离来看。“文”指某些物件上的记号、痕迹;“化”则是个动词含有改变实践等过程。这两者的结合其实就是按照人的意愿和方式去改变世界,在改变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并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反过来更好的世界又使人的发展更全面、自由。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而每个文化在多元的文化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就像费孝通先生“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概括就极其生动形象。
文明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对比东西方的文化,西方的文化其实是“冲突文化”,西方文化大多信仰一位创造万物,又超出万物的真神上帝,具有强烈上帝观与上帝意识,强调人的特性与自由,不同文明之间要通过征服斗争,传播自己的思想文化,很多文明之闪耀于某一特定的时期;而我中华文明之所以兴旺发达五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根本在于“融合”。中华文明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中国人深信人是自然演化而创生,生命的变化与自然的变化原理相符合。这变相的激发了对和谐的追求。所以中国古代信奉的神被转化成了天,天又转化成到道,而道法又归明于自然。这也就是《道德经》里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设计
设计和文化、文明是密不可分的。
人类发展就是造物活动,有造物就有了设计,有了设计就有了文化,有了文化也就有了文明。
设计和文化的核心都是人。人创造、享受文化的同时,又要受文化的约束,最终还是要不断地改造文化。文化与设计本身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满足自己多样化、个性化、趣味化的要求,都体现了设计文化,设计牵出了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但是设计必定要满足某些特定的功能需求,没有对功能的追求就是废品。通过设计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非物质性的功能和样式,这又回归了人类创造的最初的出发点与驱动力。哲学大师罗素概括这“人活在世上只做两件事情:一是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一是支使别人这样做。”
艺术
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蔡元培。
艺术和科学是一面硬币的两面,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永恒性和富有意义。设计在我看来就是科学的逻辑思维与艺术的形象思维的结合,设计源自心灵,而梦想是设计的源动力。设计源自生活,源自文化,源自思想。人的需求是创意之本,设计创意的表现是设计者文化、修养的结晶。
坚持
人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运用设计改变或者创造周边的一切事物,把握事物的轨迹与规律。因为万事万物都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存在,所以,人的一辈子哪怕疲惫不堪,也要永不休止的做下去。通过自己的设计活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世界、新形象;满足自己对精神、心理、情感、知识、能力以及真、善、美的需要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