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围城》
关于“大城市”和“小县城”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但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四海皆准的真理答案。
每一年,依旧有大量的年轻人在为“留下”或者“回家”而纠结。
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
有人说: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有人说:父母尚在,谈什么诗和远方;
有人说:男儿志在四方;
有人说:落叶要归根;
有人说:不去奋斗宅在家中啃老,父母更加痛苦;
有人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
有人说:你没有财富和地位你怎么去赡养父母?
有人说:父母不求你多富贵多成功,只求你常回家看看。
人生最大的难题就是,选择太多,却是个单行道。走到分叉路口,去了左边,就不知道右边的路是什么样。墙内的人想出去,墙外的人想进来。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写在了小学的课本里:
小马要过河,听牛伯伯说水很浅,听到小松鼠说水很深会淹死的。其实谁的答案都不对。就好比要不要离开家乡,去大城市。
你得考虑的是:
去哪个城市?
去城市里干什么?
是当老板还是送外卖?
你的家庭状况如何?
自己的性格属于是喜欢闯荡的
还是保守的
风险承受能力如何?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同。所以,听别人的,也没啥参考意义。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但可能冷漠、艰难。小城市有小城市的好,但可能封闭、自固。
该不该去大城市发展?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什么应不应该,而是说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哪一个选择更适合自己。
选择在北上广大都市去拼搏,可能是很多人的梦想,有些人对现有的目标与生活不够满意,所以会选择去北上广深这些大都市去拼搏;有些人更喜欢慢节奏一点的小城市生活,希望可以安稳一点,所以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奋斗。这两个选择都是可以的,毕竟选择哪都是为了生活。
全国人大代表杨劲松的主张是:年轻人只要有条件,在自己创业的时候一定要到大城市去闯荡,去积累丰富的经验。
杨劲松说,“大城市”顾名思就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因此肯定汇集了最发达的产业集群,最丰富的文化荟萃和积淀,以及最多元化的发展观念和思路。同时,也会有最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在这里的年轻人,肯定都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平台,更大的发展机会,也会有更大的再教育的提升空间,更多的文明素养。”杨劲松认为,这不仅是一个受教育的机会,还能形成更广袤的多元思维视野,以及更超前的观念意识。
另外,年轻人会带来很多本土的文化特制色彩,在这个舞台上可以更好地弘扬和展示自己家乡的文化。“生命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的探索、体验和奋斗的过程,有志于创造更多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年轻人,请一定要勇敢到大城市去开拓自己的视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杨劲松认为人的生命短暂且有效,如何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命生涯规划好?如何在最开始提炼出自己的“精髓”,大城市无疑是一种机会。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资深媒体人张翼以感动中国人物秦玥飞为例称,美国耶鲁大学曾经在中国招了两名学生,重庆小伙子秦玥飞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但拿到了耶鲁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而且在美国境内做调研的费用全部都是耶鲁出,6年后他拿了耶鲁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的两个学位。学成后,2011年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选择,他选择了去湖南衡山的一个小山村做村长助理,即俗称的大学村官。直到今天6年已经过去了,他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帮村里修了路,安了路灯,把敬老院修缮的更崭新了,同时让老人老有所养、幼有所学。而在2017的2月,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而且他在2015还推出黑土卖田的公益项目,通过筹措资金,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到乡村去。
张翼称,秦玥飞的故事代表着现在50万大学生村官的真实故事,他们的经历告诉了一个道理,现在到乡村去你会有新的未来和新的期待。
当然了,每种选择都值得尊重。
大城市机会多,但是挑战也更大,竞争也更残酷,房价奇高,去年媒体甚至还炮制出了“华为要逃离深圳”的新闻。但是,大城市有大城市的优势,它能造就更辉煌的未来。如果不是在深圳,就没有今天的华为;如果不是在深圳,就不会有今天的腾讯;如果不是在杭州,就不会有今天的阿里。
当然,其他选择也没什么不好,更谈不上错误,每种选择都值得尊重。如果你为了爱情决定在小城市发展,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你为了孝敬父母而选择坚守家乡,也是值得肯定的。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会面临各种抉择,在艰难的抉择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成长成熟得更快。
人的一辈子都在追求幸福,其实幸福就藏在你的心里。你怎么看它,它就怎么看你,你怎么寻找,它就怎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