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
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意思是说,我到哪里去弄到一支萱草,种在母亲堂前,让母亲乐而忘忧呢?
因萱草而忘忧,萱草又代指母亲。
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所以,孟郊有诗云: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
而说到孟郊,就不得不提起他的另外一首诗了,这也是大家很熟悉的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记得哥哥给小侄女儿取名叫“萱”的时候,我还十分不屑,总觉得这个名字十分烂大街了,不够特别。哥哥也只是笑笑不理我。
嫂嫂摸着我的头说,说:“萱草也叫忘忧草,萱,可忘忧。起这个名字,是希望你的侄女儿以后的日子没有烦恼忧愁,能快乐地长大。”
那时候小小的我尚且不能理解大人们的良苦用心,只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名字。
而今天,现在,再次看到萱草,再想起侄女儿这个名字,我总算能理解父母对孩子的那一份苦心了。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也不过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