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多溪更多山,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形容这里“一山未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
没有小人书和玩具的童年,大山是山里孩子最廉价的电影,晴朗的时候,站在某个山头放眼望去,近处,可以看见树上的嫩芽和娇羞待放的花骨朵,树下斫柴的老者,地上啃食嫩草的羊群。远一些,可以看见各种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在一张无边无际的绿毯上,再远一些,能看见田间忙碌的劳作身影,参差不齐的常绿乔木,偶尔从林间露出的面目狰狞的巨石,最远的就是远山了,那里与天相连,渺无涯际。
看得久了,忽的生出好奇:这山的后面是什么?于是一阵疯跑,气喘吁吁的爬上另一个上头,迫不及待的向前望去,可是眼前的景象和在前一个山头所见的并无二致,可是我并不死心,拔脚就向下一个山头冲去,等冲上去的时候,所见景象和前面的毫无二致,有些失望了,于是又冲向下一个山头……
当我所见的全部景象和在第一个山头看的的相差无几时,望着夕阳西坠中苍茫无际的群山,有一丝淡淡的惆怅:山里的娃儿莫不是被群山哄大的?
想着想着,有些犯困,迷迷糊糊的就在群山的怀抱中睡着了,当被母亲在某个山头找回来的时候,我就上小学了。
那时候最崇拜的人就是老师了,孩子的眼里他们无所不能,于是就想:长大了也当老师,也教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好让他们走出这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什么样,是不是也有这青山、绿水、农田、瓦舍和这恼人的远山。由于心情迫切,每次吃完晚饭,完成老师和母亲布置的任务后,我都会学着老师的模样,在家里昏黄的油灯下,摇头晃脑的教弟妹读书识字,滑稽的样子常常引来正在赶活计的母亲的善意的笑声。小学在对老师的崇拜和书本的痴迷中很快走完,当一首《相聚》响起的时候,我就毕业了。
初中在离家6公里远的镇上,连接家和学校的是一条蜿蜒曲折、崎岖不平的黄泥公路。每个夏季周五放学回家的时候,我都要从学校旁边的供销社里背上30公斤的化肥以减轻母亲的负担。由于身子骨单薄,背着这30公斤的化肥,就像扛着一座小山似的,每迈一步都要使出浑身的气力,常常是走不到一公里,全身的衣服就全被汗水浸湿了,就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脚步也变得蹒跚起来。此时,我也完全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她每次背上50公斤,从来都是急匆匆的赶路,顾不上片刻的休息,从来不见她抱怨半句。每每思虑至此,总有一种力量从心底升腾而起。望着身边呼啸而过的货车和腾起的夹杂着泥沙的烟尘,就想:长大了还是当司机吧,好赶这漫漫长路……
初中毕业后,我没能如众人期盼的那样考入中专,因为成绩的原因被县城里的高中录取了。几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认为这是一条看不见未来的路,纷纷劝说母亲让我放弃,农家的孩子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自始至终,母亲一言不发,但是我从她的眼神里读到了两个字—失望。从不言放弃的我,这一次真得灰心了,眼看开学的日子渐进,我也收拾起破碎了一地的心情,整理行囊,准备外出。就在一切收拾妥当,准备远行的时候,母亲推门走了进来,她从怀里掏出一沓夹杂着许多毛票的带着体温的钱,塞进我的手里,说:我相信你行,你能再相信自己一回吗?拿着这带着体温的钱,瞅着母亲因为操劳而花白的头发和日渐佝偻的身躯,握着她长满老茧的双手,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母亲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快上学去吧,别迟到了。
高中的时间是紧张而匆忙的,除了偶尔会在天气晴好的三月,去周边的山上采一些兰花回来煲兰花粥,周末的时候去租房后面的一个临山的寺庙里找主持下棋外,大部分时间,我和这个年龄段的大部分孩子一样,都过着教室-食堂-住处这种三点一线的枯燥而乏味的单调生活,并且怀揣着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希冀,像一头被蒙了眼的驴子一样,只管低着头向前冲。只是再勤奋的心,也会有疲惫的时候,每当这时,我不会像其他同学一样对父母诉说,我害怕看到母亲那夹杂着心疼和期盼的紧张眼神。为了消除疲惫和烦躁,我通常会跑到学校后面一处叫花果山的墓葬群,徜徉在那些优美的碑文和精湛的雕刻刀法之间,忘了时间,心灵似乎经过了洗涤,情绪会好很多。运气好的时候,还能在树上找到几个香圆,放在窗台上,看书看得困了的时候,瞅着它金黄的光泽,问着淡淡的幽香,轻松许多。有一次,从山上下来的时候,路边的石桌上两个年轻人正在下棋,一个人在将军的时候,不小心将怀里的书本掉在了地上,我帮他捡起来,递给他的时候看见了书的封面印着《大学语文》。我心头一紧:我能拥有《大学语文》吗?然后逃也似的去了教室,自此更加努力……
后来,我也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大学语文》。为了减轻母亲的压力,除了每年争取拿到奖学金外,我抓紧一切时间挣学费和生活费,给舞蹈馆做卫生,兼职三四份家教,给教授整理讲稿,凡是不影响学习又能挣钱的活儿,我几乎全干过,后来在学校几位教授的热心帮助下,我在校园里办起了两个报刊亭,开始了较为稳定的校园生活,甚至在这里还邂逅了一份延续至今的爱情。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眨眼就到了和校园生活说再见的时候了,在离开这座城市的前一天,我生平第一次去看了大海,看见大海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
离开校园后,我在一座四周是山的城市里工作、定居、娶妻、生女,安顿了下来。工作七年后,我将母亲从山里接出与我们同住,看来似乎与大山告别。
闲暇的时候,我时常带着妻女去附近爬山,几年下来,附近大大小小的山,几乎爬了个遍。起初,她们是不愿意的,可是慢慢就喜欢上了,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就嚷嚷要去爬山,按她们的说法爬山既能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又能亲近自然、领略美景、呼吸新鲜空气,更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放空心灵。听着她们头头是道的谈论爬山的好处,我常常是笑而不语:我一生都在试图远离大山,于是步履匆匆,一路向前,却在蓦然间发现无论我走多远,都不曾走出大山,因为我的心里永远都有一座山。
我常常在想:小学是一座山,老师是另一座山;中学是是一座山,司机是另一座山;大学是一座山,父母、教授则是山外的山。人的一生有如登山,青少年时期,犹如刚刚进山,脚步脚步轻快,满心好奇,急欲一探山的奥秘;人到中年,犹如登山爬坡,事业、家庭、父母、子女,背上的行囊越来越重,却无法轻松卸下,因为我们也是一座山,唯有蹄疾步稳,缓步前行,才能登上高峰,看到险峰的无限风光;到了晚年,犹如下山,虽然看似简单,却是“上山容易下山难”,时间有了,负担轻了,身体却老了、腿脚不灵了。虽然我一直试图远离山,却从未放弃追赶远山的脚步,而真正的远山,离我依然很远很远。
“小时候我问爷爷
山的那边是什么
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还是山
山
第一次使我感到疑惑
于是
我收拾行囊准备出发
并想
如果从爷爷的爷爷开始出发
那么今天看到海的就是我了”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追随一座座山哦。
�߽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