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天坛,这是我第二次去了。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出处为百度)
用一个字来形容天坛那就是:大。它占地面积有270万平方米
地铁5号线天坛东门站直达,出口处只见有两个大爷坐在椅子上晒太阳,旁边的一张椅子上放着一张简易的纸壳大约比A4纸大点上面写着“天坛往右拐”。
这在北京我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有点搞笑,其实作为文体局这些职能部门应该要自我检讨一下了,真的真的是指示不清,没有真正的用一个游客的心去出发考虑,其实很简单,在地铁出口挂一张清晰的指示牌,游客一目了然,自然也不用浪费口舌问路,我在北京这么多天已经深刻的体会到这点了,深圳从这方面来说确实要比北京做的好,指示非常清晰明了。
稍微浪费了一点口舌在这里,不好意思了。
在门口,你可以扫码买票,淡季10元入门票,旺季20元;当然你也可以买连票28元。我没有选择买连票,进去后花了20元买了可以参观祈年殿-圆丘-回音壁三个景点门票。
北京的很多景点完全没有跟上变化,太官僚落后了,这里是北京哎,很多景点都不可以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只收现金,在深圳生活习惯了不带现金出门,到了北京有点麻烦,只能是找附近的人用微信支付兑换点现金买票。
进去之后发现天坛公园果然大的非同凡响,随便看到的都是好几百年的树,基本就是侧柏或者槐树,侧柏哪怕是有几百上千年,都不会长的如同参天大树,都是只有一两层楼般高。
有一颗侧柏里面竟然有一颗上百年的槐树在中间顽强的活着,据说是鸟的功劳,把槐树种子落在侧柏中间,正好又适合槐树生长,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以至于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如此这般。
这些树都是错落有致的,井绪有然的样子,绝对对称,完全符合皇家的地位。
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叫将祈年殿,圆丘及回音壁连在一起。
从东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祈年殿,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细,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
古人真的很有智慧,什么都很讲究,令人叹为观止。
甬道也叫丹陛桥,笔直笔直的,长360米,宽30米。
来到回音壁,也就是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 如果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圆丘坛是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圆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为一块圆石,外铺扇面形石块九圈,内圈九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从景点出来后,来到游客罕有的地方走走,发现这里真的如同世外桃源一般,人迹罕至,只有成群结伙的小鸟不时的跳来跳去觅食,当经过它们身边的时候,噗啦啦啦一片低飞起来,落下继续旁若无人的觅食。有几只长着长长大尾巴的胖鸟,由于吃的太胖了,根本就飞不起来,不像其它见过的疾飞鸟儿,只能是像笨鸟一般只能低低的飞起又重重的落下,看得我直笑。
这里全部种的都是松柏树,看得出来种的时候是花了心思的,无论从哪个方向看去横看竖看都是错落有致的,都是笔直的,树龄都有几十年以上的了。
走着走着来到斋宫,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前进行斋戒的场所,皇帝在祭天前需要再这里住上三天。
斋宫旁边就是神乐署,为明清时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被誉为明清两朝最高的礼乐学府。这里是需要单独买票的,10元一张票。里面有展示以前的乐器编钟这些,不过我没有进去,门口看了一下便离开了。
一直往北走的景观完全不同了,种了很多的花草树木,一直往前走可以看到双环万寿亭,旁边还有形态各异的假山,门口的两颗修剪过的柏树在阳光下显得斑驳起来,这里平时有老年人唱纯正的京剧,不过我今天可能到那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没有人在唱,可惜了。
接下来的下一站是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