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面开放二胎,网上掀起关于要不要生二胎的讨论热潮。姑且摈弃财力物力人力等现实问题不论,是否每对父母都适合要二胎呢?我看是未必。
早前有一则言论狂刷朋友圈——“生二胎不是因为有钱,也不是因为一定要男孩或女孩,最感人的二胎结束四:这个充满竞争、人情冷漠、充满功利的年代,父母最重要的不是给孩子留下银子和房子,而是给他留下一个亲人。”看起来好似很温馨感人,然而,许多父母生二胎,确实给孩子留下一个有血缘关系的人,但也给孩子的心灵造成致命伤害。因为这些父母偏心!
偏心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推荐大家先去看一下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狼王梦》。母狼紫岚为了实现自己的狼王梦,将所有的宠爱和希望都放在大儿子黑仔身上,导致黑仔傲慢大意,终死于金雕之口。然后又将希望寄托在二儿子蓝魂儿身上,结果悲剧重演。最后,只好再把希望放在小儿子身上,可双毛从小受俩哥哥的欺负,它只是一副奴像,紫岚通过打骂它才使双毛英勇起来,眼看双毛向狼王发起的挑战就要成功时,只听狼王一叫,便唤起了它内心深处的自卑和懦弱,它瞬间败下镇来,最终死于狼王之口。一部小说之所以优秀,是因它能如实地反应人性规律。虽然这是部动物小说,却具有很大的教育学和社会学价值,让人警醒。
为什么母亲的偏心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伤害?因为对于很小的婴儿而言,它是没有自我概念的。它是在与妈妈的互动感知自己的存在,形成自我评价。如果妈妈爱它,关注它,对它感兴趣,它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爱的。反之,它则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充满自卑和焦虑。这就是我们生命最初的关系,我们的自我、人格的形成,就是在头几年和妈妈(或者其他重要的养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形成的,这些关系模式构成了我们的人格。内在关系模式在6岁前会基本建立,也就是说在童年时,孩子与父母等重要亲人的现实关系已内化,构成我们的基本人格,影响我们的一生。然后,我们就带着这些内化的关系模式去和自己、他人、及整个外部世界相处。(具体理论自行参照内在小孩疗法和精神分析疗法)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得不到父母的关注,他的自我必然是破碎的,充满幻灭感。因为他们从小不曾被父母关注,所以特别渴望被重视,又因为自卑,潜意识里不敢大胆选择优秀伴侣,容易收割渣男渣女。此外,他们可能特别听话,没有主见,变成超级“付出者”,因为顺从和付出可能是他们获取关注的唯一方法。焦虑、患得患失、低自尊、歇斯底里……这些个性弱点会极大地阻碍他们与人建立关系,尤其是难以发展亲密关系,从而导致婚恋不幸。更让人悲伤的是,有些父母甚至直接在孩子的灵魂里埋下神经症的种子,导致孩子后来的精神障碍。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因考试焦虑来咨询的学生,后来才发现她其实有了强迫症。考试时眼睛一定要盯着自己的手看,无法转移视线,导致效率严重下降,为此痛苦不堪。她明知道没有必要盯着手看,但就是没法控制自己,因此对考试产生深深的恐惧。重要的焦虑多源自关系,我几乎立即认定,她不可能只因为考试这单一事件便如此紧张。果然,事实与我预想一样。她出自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有个小一岁的弟弟,非常优秀。在她心底,她其实有一种恐慌,如果她考试考不好,她会失去爸爸妈妈的爱。开始,她并不承认父母没有给予她和弟弟一样的爱,而一再强调父母很爱她。确实,承认不被父母所爱,是一件太过于痛苦的事,一个孩子是难以承受的。我没再和她探讨这个,而是问她,她得病之后,家人对他态度有什么变化?她表情开始松懈,说爸妈很关心她,再也不给她压力,只要她病好起来就可以。
有时候,行为的失调是功能性的。她虽然得病,但也是从中获益的,为此,她不仅得以逃避考试压力,还获得父母的关注。也难怪,她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自己的病情。因为,潜意识里,她根本不想好起来。我觉得这是个非常悲伤的故事,一个柔弱的小女孩,为了得到父母的爱,居然得通过让自己得神经症这种方式。父母一再强调,自己爱她和爱弟弟一样多,它的意识里接受了这一点,但是她的潜意识并没有接受。其实,她对父母是有愤怒的,但是她无从表达,所以只能转而攻击自己,让自己得病。我不知道这个孩子最终会如何,因为人格的重建是一个十分漫长且艰难地过程。
早前,我并不是十分认同精神分析理论,我认为童年的经历不可能那么深地影响一个人一生。然而,随着年岁渐长,看着身边一个个真实的事例,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的伟大。我认识两个女孩,个人条件十分优秀,然而,最终都嫁给了一个远不及他们的男人。凑巧的是,两人都有被遗弃经历,一个是因家里姐妹众多,父母不愿抚养。而另一个是父母离异,自小与母亲分离。婚前,我自然看出她与丈夫不属于同一层次的人,然而,她一再跟我说:“他们家人对我很好,没有嫌弃我,这样就可以了。”那时候,我不懂她为什么一再强调对方没有嫌弃她,认为那样就可以成为她嫁人的理由。客观来讲,她漂亮能干,有自己的事业,实在没什么地方可让人嫌弃。如今才明白,不是别人嫌弃她,是她嫌弃自己,因为母亲离家,父亲再娶,接下来又生下弟妹,她的生命从未被爱照亮,所以她有一种阴郁的自卑。
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偏心足以将一个孩子打入地狱。因为孩子那么小,它的一切需求都要依赖于父母才能满足,如果父母不爱它,不关注它,它必然时刻活在恐慌中。而更可怕的是,如果成年后的孩子没有好好觉察自己这些自卑和恐慌的来源,他们会理所当然地活在纠结痛苦中,无法构建良好的亲密关系,不敢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前些日子接孩子,发现娃的班级有三个小孩都由一个年轻女子来接。一对双胞胎女孩,还有一个小男孩。开始,我一直以为只有那个男孩才是她儿子,另外两个是她亲戚家的。因为,她唯有看向那个男孩时,眼里才充满慈爱,跟两个女孩几乎没什么交流。而那个男孩明显白白胖胖,且对她各种撒娇,两个女孩则瘦得像豆芽菜,跟她比较疏离,只顾自己玩耍。后来一询问,才知道是三胞胎,两个女孩是姐姐,却比弟弟都矮了一截。在弟弟在妈妈怀里撒娇时,两个小女孩很乖巧地站在一边,不吵也不闹,我觉得非常神奇。对妈妈的爱,孩子有种天然的贪婪,不可能这样无动于衷。除非,她们已经有了一种“习得性无助”——妈妈的爱她们是争取不到的。我有种担忧,这两个小姑娘,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呢?或许,她们会很自卑,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爱,或许,她们会对弟弟疯狂付出,因为那是她们获取爱的唯一方式。不管哪一种,都让人无比伤感。
所以,如果你不能好好地,公平地爱每一个孩子,你可以控制一下你的繁殖欲,不要生那么多吗?生不生二胎,不只是一个生物学问题,这关乎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
y": tru���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