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一直有“十五点灯十六桥”的说法 ,说的是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的习俗。
正月十五晚上,送走请来的祖先,烧掉“三代宗亲”的牌位,每家门前都要亮上几盏灯。这些灯都是用面捏成的酒盅状的东西,放上棉线的灯芯,蒸熟后,还要倒上足够的油。
老家的三奶奶是个心灵手巧的老太太,每年她都会做出许多造型独特的灯盏,有动物,有器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等灯做好,她就分几个给早就等得不耐烦的我们。大家兴致冲冲捧着灯盏,一溜烟儿地跑回家,一心就只等天黑了。
等妈妈端着灯盏照遍家中的每个角落,念叨完她那每年必备的口诀,我就兴冲冲地摆上灯盏,呼朋引伴地逛街去了。据说,一晚上看够一百盏灯眼睛没毛病。我们一边看,一边数,还不忘评头论足一番。
这时,住在桥头的几户人家还会把灯摆上大桥,灯光如豆,影影晃晃的,像是为这河这桥赶做的节日彩衣。
到了十六,在人们的意识里,年就已经过完了。于是,走桥就成了和春节的告别仪式。
附近的大人孩子拥上桥头,来回走上几趟,还有的往桥下扔几个硬币,以求自己来年有个好身体。桥上桥下,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此刻,汉马河依旧平静如往昔。它深情注视着桥上欢动的人群,默默承载着人们美好的希望,用自己满腔的热忱期待春天的到来。到那时,它又可以继续缓缓地流……
春去夏来,汉马河的汛期却没有再来,据说是上游建起了拦水坝。再后来,勤劳的人们开始将它改造成田地……
如今,那河早已变成一片林场,顺着原先河流的方向,枝枝丫丫的蔓延开去;那已成危桥的石拱桥也不复当年的英姿,勉强架着残缺的栏杆,在人们渐渐匆忙的脚步声里无言叹息。
但每次经过它,心里总有难言的欣慰;每次想起它,心中总会莫名的温暖。
因为,这里是我的家!这里有我的回忆,更有我无法割舍的牵挂……
编外:
终于写完了它。停下笔来,却听到屋外鞭炮声接二连三响起,恍惚意识到如今又到了新年。
前几天还感慨万千 :我们的年味哪儿去了?
如今又逢新年,细细想来,我们再也找不到新年的快乐,或许是因为渐渐长大的我们看透了世事沧桑,逐渐厌倦了这些虚伪的迎来送往;或许更是因为我们一直追寻的并不仅仅是年的味道,而是我们永远回不去的那段岁月,那段关于“年”的记忆!